(聚焦海峡论坛)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来源: 华商网
2024-06-17 12:21:44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作者 叶秋云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地在闽南地区,李姿莹从小浸润在闽南文化里,对闽南文化十分热爱。

  李姿莹与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2013年,还是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这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块土地。”

  短短几天,李姿莹欣喜发现,漳州与台湾有非常相似的风土人情,给她一种回家的感觉,非常的亲切。“那一周的活动,除了让我对闽南从一种模糊 的概念开始有了真切的新感受外,我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李姿莹提及的“好朋友”,其中一位便是她的丈夫徐雁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期间,漳州诏安小伙徐雁飞担任研习营活动的导游,与李姿莹就此相识,之后相知、相爱。

  2018年9月,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闽南民俗等课程。次年,她与徐雁飞组建了两岸婚姻家庭。

  在闽南师范大学,李姿莹还给学生上戏曲研习课。此次论坛大会上,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歌仔戏的热爱。她说,歌仔戏根在大陆,起于台湾,流传于两岸。

  “我虽然不是歌仔戏出身,但我很爱看戏。”出于这份热爱,李姿莹开始剧本创作、研究和学习演出,并把这份热爱带给学生,“希望把这么有趣和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2021年,李姿莹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在漳州市漳浦县上演。由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学生出演的这出闽南语歌仔戏,为两岸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不少青春与传承气息。

  “我的学生们很有趣,因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很多根本不会讲闽南语,所以他们的闽南语会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等。”李姿莹说,不管是什么腔,都是同一种母语、同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们充满成就感的眼神,我觉得这就是闽南文化新的传承。”李姿莹说。

  来漳州近六年,李姿莹已视这里为第二故乡。“漳州的古城老街、闽南美食,熟悉的乡音,亲切的街坊邻居,还有我最爱的家人,这一切都让我深深爱上这个第二故乡。”

  在李姿莹看来,闽南文化在两岸共生共荣,承载着两岸民间艺术文化的精华,见证着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结。

  作者:孙卓

  <strong>关于XBB.1.5毒株,这些知识您需要了解</strong>

  回首202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三大交易所发布的年终数据显示:2022年,三大交易所合计424家公司上市,尽管数量不敌2021年,但首发募集资金全面赶超,其中,核准制下IPO发行数量、首发募资规模同比大幅收缩,而同期注册制新股虽然发行数量减少,但募资总额不减反增。

  “稳”还体现在稳民生、稳人心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千方百计稳住“粮袋子”“菜篮子”,守护好千家万户,以扎实的民生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在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近期,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多人转阴后咳嗽仍会迁延较长时间。我们一般认为,超过三周以上的就是亚急性咳嗽,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后咳嗽。”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林江涛说。

  在病友群交流中,咩咩发现有很多新群友和自己当初一样,找不到头绪和思路。“我开始试着为大家作简单的答疑,解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群内组织的“公益MDT(多学科会诊)”给了她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契机,“我们一共组织了5期活动,很多病友接触到高水平的诊疗团队,找到了治疗方向,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走出去的勇气和坚定求医的信念,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吴台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