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述评:从年度影响力人物看“在东西之间行走”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09 04:08:23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题:从年度影响力人物看“在东西之间行走”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12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在北京揭晓,诺奖过后再推力作的莫言、开创“商务殷语”的费翔、编《民法典》的校长王轶、带着“小破球”流浪的郭帆等人获评,他们现场分享的经验感悟中都提到或涉及“东西”。

  莫言在现场谈到了自己转型“剧作家”和莎士比亚的因缘。他曾三次到访莎士比亚故居,第一次是2012年,第二次是2019年,第三次则是今年7月份。莫言说,“2019年跟北京师范大学几位老师一块去莎士比亚故居的时候,当着余华和苏童的面,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发誓要在今后的岁月里完成从一个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莫言已完成了近“90度”的转向:他今年出版了话剧剧本《鳄鱼》,还正在构思其他戏剧舞台的剧本。

  “东与西”的另一种表达是“世界”。获得“年度科技人物”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文学家李菂。这位“中国天 眼”首席科学家,领衔世界上望得最远的“科学天团”,使人类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如何置身天文学这一古老又现代的领域,带领团队去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李菂坚信好奇心是科研的原动力,基础研究并非一定是为了“有用”。他现场透露,平常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与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乐于从中领略东西科幻的启迪。

  “年度文化人物”郭帆在谈及《流浪地球》时说,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实现IP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收获更多世界范围内影迷与观众的喜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具体实践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复杂的综合命题,有的方面和部分已破题,有的则尚在解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网红科学家”汪品先获评“年度教育人物”。他认为,科普的目的“就是在年轻人中间培育真正的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返璞归真”。

  扎根中国大地,把握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实现“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结合,才能更好“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获评“年度法治人物”,他参与推动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也见证了中国民法的“青出于蓝”。王轶说,民法学领域的西法和西学通常都被奉为“公理”,是中国民法学学者认真学习和努力效仿的对象。而《民法典》的编纂使得中国民法学界面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讲出了自己的道理。

  获评“年度CEO”的是斯凯奇中国合伙人陈伟利,他以前瞻眼光将国际品牌斯凯奇引入中国市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品牌本土化路径,将中国发展成最大的海外市场,用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辐射国际。

  当天选出的“年度影响力人物”涵盖文化、法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演艺等多个领域,他们中既有“耆宿”“高峰”,也有“翘楚”“新锐”。年度人物们的影响力绝不只体现在年度成就上,他们现场分享的经验感悟,在聚焦领域本身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在不同领域和面向上与世界的联结,提供了观照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视角。

  “不同文化之间有相同、互补、交叉之处,也有冲突的地方,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了解至关重要。”获评“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的歌手费翔说,自己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一生在东西方两种文化间行走、交流”。他认为,“在现在的世界里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能够让文化之间互相了解,尤其是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议员们还指出,桑托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财产所有权存在分歧。财务报表显示他在巴西有一套公寓,但他说他并不拥有这处财产。

  <strong>直播间“速配爱情”为何火?</strong>

  辉瑞方面对此予以否认,辉瑞称,报道称中国方面正在与辉瑞就允许当地制药商生产仿制药并进行销售一事进行沟通的消息是不准确的。

  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可以对“天和”核心舱平台功能进行系统级备份,能够在应急情况下“整体接管”空间站。它支持航天员在轨驻留,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还支持开展密封舱内、舱外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为确保药物安全运送到求助人手中,熊佳妍将快递包裹包装成普通的“玩具商品”。她的朋友曾遭遇药品丢失的情况,所以她留了个心眼儿。她还把捐助信息链接转发至小区妈妈群,“网络信息真真假假,自己试过了才知道,我想让更多人看到这条可靠的捐助渠道,给农村老人多一些帮助”。

  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中国先后发射了3个空间站舱段、4艘载人飞船、4艘货运飞船,同一发射场两次任务最短间隔仅12天。自此,中国空间站进入运营阶段,将保持长期有人驻留,乘组在轨轮换也将成为常态。

杨佳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