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提醒:元旦将至,传播风险加大!

来源: 光明网
2024-06-25 11:35:03

  文/国是君

  1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和元旦期间健康提示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提示,元旦假期将至,人员流动增多,探亲访友、旅游出行、聚会聚餐等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肺炎支原体感染下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本周,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诊疗量与上周相比有所上升。当前的呼吸道疾病以流感为主,肺炎支原体感染下降,新冠病毒感染处于低位发病水平。各地医疗服务趋于往年同季。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彭质斌介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近期JN.1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已成为主要流行株,部分国家疫情上升幅度较大。

  当前国内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流行,JN.1变异株占比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优势流行株。JN.1变异株属于奥密克戎系列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JN.1变异株的总体公共卫生风险为低等水平,含有XBB.1.5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仍对JN.1变异株有效,尚未发现其有致病力增强的证据。

  彭质斌表示,元旦春节假期临近,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将大幅上升,预计冬春季我国新冠疫情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给医疗服务系统带来一定的救治压力,但不会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影响。下一步,将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政策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维持疫情总体平稳态势。

  继续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元旦假期将至,人员流动增多,探亲访友、旅游出行、聚会聚餐等增加,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他表示,要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不同病原的流行特征和病原谱变化,动态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要加大医疗资源统筹,充实门急诊、儿科、呼吸、重症等医疗力量,加强医疗机构常用药品、检测试剂、医疗设备、收治床位等准备。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保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要严格值班值守,配齐配强力量,加强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医疗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气温变化大,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防寒保暖、规律作息,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防范寒冷天气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养老、托幼、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场所,以及空间密闭场所,要做好人员健康监测、个人防护、通风消毒和出入管理等。

  要进一步做好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管理,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出现风险早识别早干预。节日期间,要继续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劳逸结合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综编自央视新闻、中新网等。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陈康亮)在2023年的首个交易日,中国A股成功取得“开门红”,主要股指悉数上涨。具有代表性的上证指数当天低开后反弹上行,最终飘红收官。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五个一百”活动用炙热佳作为壮丽时代留下最生动的注脚,传递澎湃正能量,凝聚强大精神力,鼓舞每一个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来源:环球网 作者:马铭泽)

  发挥家庭医生联系群众和主动服务作用,利用云服务、电话、微信、视频等非接触方式或上门随访等面对面服务方式,做实红黄绿色标识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做到“六个落实到位”: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明确各社区网格包保团队落实到位;完成三类重点人群调查分类并建立台账落实到位;把机构和家庭医生24小时联系咨询电话告知到重点人群或家庭落实到位;通过多种方式对黄色、红色标识重点人群每周联系分别不少于2次和3次落实到位;动态掌握红色标识重点人群基础疾病情况和健康状况落实到位;对重点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或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时及时指导处置落实到位,对红色标识感染人员立即指导就诊转诊,对黄色标识感染人员加强对症用药指导,每天进行健康监测,症状持续加重或经评估不适宜居家的及时就诊转诊。

  2022年,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清冷态势,中央与地方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纷纷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在需求侧积极下调房贷利率,降低税费,在供给侧出台房地产“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融资“三支箭”先后落地。

  2018年,上栈头村村“两委”商议,要建设项目让村子富起来,吴法林当即响应。面对上栈头村自然资源丰富但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他希望为家乡谋划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

  第一,对患者可以分层干预。黄璐琦说,当前,流感、感冒、新冠交织在一起,患者可以选择对症中药进行居家治疗,减轻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挤兑风险和压力。

邱天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