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陕北民歌展”亮相中国工美非遗馆 多媒体活态展演带来沉浸式体验

来源: 上游新闻
2024-06-16 14:17:18

  中新网北京12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说起陕北民歌,人们常用“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来概括,这分别对应的是《东方红》《哀乐》和《春节序曲》。陕北民歌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榆林·陕北民歌展”28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以陕北经典民歌现场活态展演为主线,配合多种的展陈手段,力求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其品类丰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陕北民歌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音腔调、地域性格、生存环境、生活情感等联系紧密。

  陕北人善于把他们在生产劳动、节日庙会、苦难、忧愤、爱情、婚姻中的种种感受用民歌表达出来,矢口即兴、随性而歌,它高亢粗犷、质朴率真而又委婉悠扬,展现出黄土高原独具的地域风格特点。因此陕北民歌也被誉为一部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

  陕北民歌的蕴藏十分丰富,从1938年被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家们发现以来,记录、整理活动从未停止。从现有资料可见,“陕北民歌”这一概念是在1939年正式出现;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立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后,发表陕北民歌收集整理成果,文学系对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筛选出400多首陕北民歌编为《陕北民歌选》,标志着陕北民歌从口头传唱到书面记录的第一次转变,是陕北民歌发展历史的里程碑。

  此次展览展示内容分为序厅、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守望非遗留住根脉、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篇章,展览面积约3200平方米。记者看到,展览现场有一处沉浸式展区,模拟了陕北地形地貌,在多媒体手段的运营下营造出瀑布的壮阔、高原的寂寥、窑洞的静谧,歌手、演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歌和表演,瞬间就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表示,展览以陕北经典民歌现场活态展演为主线,配合多种的展陈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将陕北民歌的“古与今”“形与魂”“人和物”“静与动”充分呈现出来。举办“榆林·陕北民歌展”是该馆展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探索,希望大家共同为非遗活态传承、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声音贡献力量。

  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馆、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6月27日,其间榆林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将举行多场活动。(完)

  “我11岁进入天津市体工大队接受乒乓球运动正规训练,那时候条件艰苦,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暖气不足,每次训练完出一身汗只能和所有运动队一起排队在澡堂冲凉。现在,训练、生活条件都比过去好太多,所以我经常告诉弟子要珍惜当下。”

  党中央科学部署,引导的是方向,增进的是信心。确保各项部署实施生效,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担责、积

  “我知道这很困难,但当我看到女儿们,我就会为了他们克服这种情绪。死亡是必然的,但剩下的日子必须坚强以对。”瓦妮莎这样说道。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6日电 26日,林书豪宣布加盟中国台湾P联赛高雄钢铁人队。林书豪去年年底曾宣布离开广州队,提前结束CBA征程。

  同时,中国的博物馆也在用更生动、更先进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展览中交互大屏的使用、高科技手段让古画中的人物动起来,现场拓印、剪纸、写春联,让人们亲身尝试中华传统文化。春节里的博物馆,是新民俗的承载者,赓续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光耀着人们的文化自信。

  敲击到一处钢轨接头处,有一颗螺丝发出“嘭嘭嘭”的响声,这颗螺丝在固定着接头,由于列车车轮碾压,过接头时冲击力太大,螺丝容易松动。朱振洁迅速蹲下,用扳手卡住螺丝拧紧。

王彦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