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半年初见成效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13 12:14:56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半年初见成效

  清朗网络空间 助力健康成长(大数据观察·关注未成年人上网)

  核心阅读

  互联网全面融入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在获取知识和信息更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如今《条例》施行已半年。半年来,涉未成年人的网络乱象有什么新表现,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各方如何落实相关要求,为孩子上网保驾护航?记者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人上网亟须各方守护

  北京市民孙杰(化名)发现,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总是半夜偷偷拿手机“刷”短视频。“我明明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晚上10点之后需要家长输密码才能登录,怎么还能玩呢?”

  通过暗中观察,孙杰发现了原委。“即便使用青少年模式,孩子只要退出当前账号,用另一个手机号重新注册一个新账号,就能避开青少年模式。”孙杰表示,“我认为这样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难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不良信息传播,短视频、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盗骗个人信息……长久以来,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平台防护措施不够严密合理,是未成年人网络风险的重要来源。

  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要求,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平台应设置更合理、更严密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止举措流于形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旭坤说。《条例》也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 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监护人的网络素养也至关重要。《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有28.7%的家长表示对互联网懂得不多,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视频;此外,还有7.8%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约1/4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有可能对其管理子女上网行为产生影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部分监护人自身网络素养不够高,加剧了未成年人上网相关问题。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给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带来了风险。某短视频平台负责内容安全方面的产品经理王晓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的风险,以一些“密聊软件”、AI绘图软件为例,普通的监测手段有时无法奏效。

  针对性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2023年,上海某法院的一则判决引发社会关注:某游戏代练APP以“发单返现金”、设立“专区”的形式,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通过其平台进行商业化、规模化代练交易,最终被法院判处不正当竞争。

  其中,法院特别指出,该代练APP破坏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未成年人玩家可通过承接代练订单,不受时段、时长限制进入游戏系统,增加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风险,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本案中,我们做了诉前禁令,被申请人当时停止了行为。这表明了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鲜明态度。”该法院知识产权庭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包括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对网络空间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予以多层次多维度保护。以该案涉及的“游戏代练”为例,《条例》就明确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然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乱象不断以新形式出现,给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对于不良信息的治理在逐步优化完善,但是此类信息内容和传播途径呈现不断迭代、裂变、快速变化的特征,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社区、群组等相对比较隐蔽的社交环境中,形成一些亚文化形态和潮流。”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建议,将治理重点从针对具体信息内容转向治理整体生态氛围上来。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要求,要从单纯的负面信息消除模式,转向社区正面氛围引导和塑造,通过平台规则、社区公约等方式,对于明显存在不良导向的社区氛围进行控制和引导。

  网络平台须承担自律责任

  近期,不少平台正在加紧升级完善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快手形成了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私信功能、限制陌生人关注未成年人、隐藏未成年人地理位置等八大功能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模式;西瓜视频从2024年起对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

  “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贞会说,互联网平台应做好内部自律,落实《条例》关于未成年人模式的有关要求,严格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行为。

  “如仅仅依靠未成年人模式,对于网络素养的培育不是长久之计。未成年人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逐步适应真实网络生态,教育引导需要‘授之以渔’。”林维说。

  专家建议,互联网平台要承担自律责任,一方面主动净化全平台内容,另一方面提升保护举措,让青少年受到侵害时及时得到帮助,安全安心地触及网络世界。

  “您的情况我们已经充分了解,现在要核实相关信息,如果情况属实,相应消费会返还至您的账户。”在四川成都的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工作人员正与一名疑似遭到诈骗的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电话沟通,对可能的违法线索也及时通报了有关部门。通过全国服务热线和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小程序,营地为用户提供申请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的退款渠道,并设置专项小组,受理未成年人的综合网络问题。

  合力发挥互联网积极作用

  “除了风险防范思路之外,更要看到网络为未成年人自我发展和教育提供的正向赋能价值。”刘晓春说。

  不久前,一则物理学科普短视频走红网络:手机屏幕上,一位老师手持废旧材料改造成的“雷电法杖”,指向教室里吊挂的灯管,一条电弧在“法杖”顶端出现,点亮了灯管。在学生们的欢呼声中,他开始讲解现象背后的“特斯拉线圈”这一知识点。

  江西景德镇物理老师夏振东发布的这则“雷电法杖”视频,获得220多万点赞。

  据了解,去年,抖音联合科普中国等发起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创作一系列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科普视频。今年,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教中心和抖音还联合发起2024“流动科学课”活动,组织“科普达人”为乡镇中小学生提供趣味盎然的科学课程。

  在网信等部门开展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中,青少年数字素养也被作为重点之一。近年来,各网络平台纷纷开展主题活动,以数字技术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对此,山东政法学院教授王伟亮表示,《条例》承接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设专章规定网络素养促进,体现了将素养促进放在首位的预防式保护理念。各方应进一步贯彻相关要求,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

  除了平台和监管部门,家长、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用网方面,同样十分重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都要参与进来,只有各方主体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佟丽华说。

  台湾作家朱振藩今年春节期间来了一场短途旅行:大年初一,夫妻俩携儿女到新北淡水,面朝大海,品尝美食,还去了鄞山寺。

  积极探索,参与现货电力交易

  “外国非法移民和难民尤其是乌克兰难民大量涌入欧盟国家,其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是否符合欧盟就业市场结构的需求,依然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来自中东和北非等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非法移民和难民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会否引发相关非传统安全问题等,也持续考验着欧盟政策的承压能力。”宋全成说。

  2022年8月5日,北京市文物局从北京市561家类博物馆中遴选出十三家首批可以对外开放的“类博物馆”培育试点单位,北京祥体育博物馆正是首批十三家场馆中的三家“博物馆”之一。2022年下半年,北京祥体育博物馆开工建设。

  亚市居民赵女士一家人都爱吃海鲜,几天前就听朋友说螃蟹最近很便宜,决定周末去超市购买,但没想到接连去了好运来、光华两家超市,都没有见到螃蟹的影子。赵女士最后来到大华超市,海鲜区的景象让她非常吃惊,“这么多人排队买螃蟹,这样的场景我在美国还从未见过。”赵女士随即也加入抢购队伍,她描述现场的情景,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张号码焦急等待,担心买不到,很多人一买就是五六只,让赵女士十分纳闷,“这么大的螃蟹,买这么多一顿吃得完吗,感觉像不要钱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ChatGPT的下游应用领域,海外已经有成功的落地案例。2023年1月,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官宣将依托OpenAI为其用户互动栏目Quizzes制作和个性化各种小测试。ChatGPT会生成一系列提问,再根据个人的回答产生用户独有的、可分享的文章。

林国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