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麦田里“铁牛”奔忙 “农机+农技”解放农民双手

来源: 新京报
2024-06-07 20:35:20

  中新网济南6月6日电 (记者 赵晓)轰鸣声阵阵,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完成切割、脱粒、打包等工序,大中型圆捆机紧随其后,将杂乱的秸秆变成一捆捆弧度均匀的圆柱形草墩。联合收割机和圆捆机齐“上阵”,让潍坊青州市邵庄镇1400亩小麦,不到一周就“颗粒归仓”。

  “以前用联合收割机很方便,但留下的秸秆令人犯愁。今年我们用上圆捆机,妥善处理了秸秆,花费还少。”邵庄镇种粮大户刘伟说。

  “三夏”期间,邵庄镇首次使用“新助手”圆捆机,推出“收割+打捆”双服务嵌套模式,小麦收割高效便捷,秸秆处理更是整齐划一。多家农户主动申请用圆捆机辅助夏收。从收集、规整到打捆,机器全自动操作,不耗费人力,省时又省心。

  时值“三夏”麦收时节,在中国粮食主产省山东,联合收割机、圆捆机等众多“铁牛”驰骋田间地头,农技人员送“技”下乡,护航粮食增收。记者采访获悉,今年以来,山东为5801台大型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加装辅助驾驶系统,实现自动驾驶,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应用日渐广泛。

  走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聊城市茌平区,86万亩小麦进入收获期。“三夏”时节,该区共上阵耕、种、收各类农业机械1.3万台(套),其中新型农业机械3000台(套)。

  “我们借助农机推广站、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机收减损培训活动,提高农机手机收减损技能,确保夏粮颗粒归仓。”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李光表示。

  据茌平区冯官屯镇高级农艺师李其成介绍,农技人员结合生产实际,指导农民落实小麦镇压控旺、缺墒补灌技术,开展新型农机对比实验和优良品种展示示范,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三夏”以来,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的枣庄滕州市有序调度农机,加快抢收成熟小麦,并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面对面地指导农民开展抢收工作。

  “我今年通过植保无人机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还用上有机肥。成熟后的麦子麦穗饱 满、麦粒均匀。”种粮大户张铭峰今年种植了280亩小麦,他采取“小麦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玉米直播‘一条龙’模式”,实现小麦随收、玉米随播,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大缩短了农时。

  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延玲表示,该市今年首次尝试在有条件的麦田推广滴灌技术,铺设滴灌设备,改变了以往以基肥为主的施肥方式,解决农户麦田管理时浇水、追肥困难的问题,有效节水、节肥。

  “新农机”不仅奔忙在山东田野里,还活跃于粮食晾晒、储存等各环节。

  在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沟崖村一处合作社基地,一车车小麦被送进烘干机。“现在是麦收农忙时,合作社一天烘干300多吨小麦。”黑土湖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经理王晓军向记者介绍说,有了专业设备,小麦烘干摆脱天气制约,降低了霉变可能,损耗率比传统晾晒降低约6%。

  今年,沂南县新设粮食烘干点两处、增加粮食烘干机3台,新增日烘干能力330吨。截至目前,全县在用粮食烘干机械18台,日烘干能力920吨。同时,该县不少村庄借助摄像头、无人机等对农户晾晒的小麦进行远程“看护”,以智慧化手段保障小麦晾晒安全。

  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冯段王村的粮库,近日迎来建成后的第一车粮食。这是山东国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社会化服务项目。走进粮库,6座2000吨容量的钢板仓和2座烘干塔格外显眼,刚刚收购的小麦经过检验合格,将被送入烘干塔。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粮堆下智能测温设备精准采集实时温度,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回传至智慧粮库系统。管理人员收到提醒,就能及时用手机或平板设备远程处理。

  “小麦到了钢板仓,就等于住进‘变频空调房’。”项目负责人马胜宽说,粮仓过去实施人工测温,耗费人力,如今自动巡检系统全天在线,一旦检测到温度超过警戒值,立即触发警报,极大提高测温、处置效率。

  农机、农技相结合,推动山东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官方消息显示,今年山东小麦质量明显好于常年,如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单产、总产有望再上新台阶。(完)

  打开地图,云南分布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的巨大皱褶间,大部分区域呈橘红色,颜色深度超过中国其它地方。这意味着这里有世界上最为深邃的峡谷、最崎岖不平的土地和最桀骜不驯的大江,以及最不稳定的地质结构。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突发地质灾害29次、地震灾害8次,其中洱源县9.13泥石流、5.21漾濞县6.4级地震破坏力最大,对人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对回家团圆的期盼中,在对新年美好的愿景里,祖国大地上,世界最大的人流迁徙潮在兔年再现,拥挤热闹的场景又回来了。

(央视军事)

  在云南:上午8时,关闭三年的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口岸河口口岸迎来通关时刻。随着边境大门打开,三名越南民众抱着鲜花跨过南溪河中越大桥,并在中方边检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健康申报。许多中国民众在边境线上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首批过关的越南女商客黄海燕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刻,她已经盼了三年,希望中越两国关系越来越好。来到中国后,她最想做的事是逛街、品尝建水豆腐、烧烤等美食。对越南方面而言,这显然也是一个重大时刻。《环球时报》记者当天在大桥中方一侧看到,在越南老街口岸的越南国门下,聚集了大批报道通关的越南记者,越南老街省政府人员还准备了鲜花,迎接首批中国游客。

  杨贵平介绍,1月7日,江西省布洛芬日产能突破1000万片、日产量380万片,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日产能8万瓶、日产量7.4万瓶,N95口罩产能632万只、日产量276万只,血氧仪日产能、日产量5000台,小柴胡颗粒、感冒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均有较大产能产量,三个品种常规救治药品产能产量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江西省内市场需求。

  苏州是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之一。目前,近15万名台胞在苏州安居乐业,近1万名台湾青年在苏州学习、工作、生活。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返乡过大年成为不少台胞迫切的愿望。

林雅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