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东方荷马史诗《格斯尔》在北疆小城焕生机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6-03 09:44:05

  中新网赤峰11月17日电 题:东方荷马史诗《格斯尔》在北疆小城焕生机

  作者 奥蓝 白英夫

  连续两个星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45位民间艺人每天都会上演《格萨(斯)尔》(以下简称《格斯尔》)的演奏PK。这是2023年格萨(斯)尔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的课程内容。

  “这就是一种活态传承嘛。”自2013年起,这种培训班每年举办2—3次。《格斯尔》自治区级传承人尼玛敖斯尔是“常客”,每一次培训都有很多收获。“在这样的交流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宝藏,如何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已成为中国各地开展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比如,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斯尔》。

  《格斯 尔》与《玛纳斯》《江格尔》并列为中国三大史诗,由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讲述了格斯尔被天界派下凡降伏妖魔、为民除害,促成各部落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格斯尔》在民间多以民歌、民乐和故事书的形式广为流传,近年来还涌现出不少以此为主题的影视、舞台剧作品。2009年,《格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告诉记者,格斯尔文化是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文化中蕴含着生态观及现代意义。“在我们这里,《格斯尔》不仅是史诗演述和神话传说,还融入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中。”

  当地对《格斯尔》的系统性抢救保护启动于1983年,各地学者、专家涌入这里,搜集、整理《格斯尔》传说故事,拍摄《格斯尔》风物,研究格斯尔庙的历史背景与研究价值。

  田野调查之后发现,巴林右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格斯尔庙和格斯尔敖包,另有100余处《格斯尔》传说风物遗址,至今保存着手抄本《格斯尔传》,民间也一直保留着格斯尔祭民俗礼节。

  在巴林右旗,《格斯尔》项目旗(县)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有30余名。平日里,他们活跃在校园、社区、景区等地的各类民间舞台上。同时,他们还以师徒方式培养艺人。

  《格斯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今年89岁,不仅是中外演唱《格斯尔》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还培养了400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是牧民家的孩子。“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接班人,把《格斯尔》一代代传下去。”

  2008年,巴林右旗被命名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2012年,“中国格斯尔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基地”落户当地。

  2010年和2018年,当地还先后成立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建立格斯尔传习所,通过组织培训、研讨、展演等活动,进行文化抢救、保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搜集口传《格斯尔》资料超1300小时,制作了《格斯尔》动漫、画册、舞台剧等文化产品,还发行了百集电视说唱艺术片《格斯尔故事》,这也是我国近40年来搜集整理《格斯尔》史诗工作中产生的第一部电视艺术科学资料片。

  “卡通画册的形式特别适合孩子们,他们很爱看。”卡通画册《英雄格斯尔》出版于2022年,精选史诗中的经典篇章,采用儿童易懂的文字表述。大板蒙古族小学老师莲花告诉记者,孩子还根据自己所看所想,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了一部儿童舞台剧。

  记者也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当地,大家都以《格斯尔》为荣,诸如搏克、文艺演出等体育文化活动,幼儿园、驾校等机构,公园、射箭馆等公共场所都以“格斯尔”命名。

  “要让《格斯尔》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秘书长敖斯尔说,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尊重,也是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完)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 统筹/余美英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022年以来,一系列更有力、更精准的举措陆续出台。

  中央财政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50亿元,其中,55%以上都是用来发展产业、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动能。如今,832个脱贫县都已经培育起2到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安排79亿元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拓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据介绍,作为发电和驱动领域的核心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国家能源局2022年5月发布公告,东方电气集团研发的G50重型燃气轮机(50兆瓦)进入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这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相较于同功率的火力发电机组,一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50万吨,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过七万千瓦时,可以满足70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广州日报)

  新京报:为什么新冠并没有像2003年SARS一样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与新冠长期共处?

  “半个月来,每一名急诊人都拼尽全力,每个人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感慨道。

杨丽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