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专家科普:怎样实现“饮料自由”?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18 23:05:54

  1.我们为什么爱吃糖?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糖和健康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糖不是健康的敌人。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糖与健康的关系,关键在于量,过量摄入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说,我国是全球五大产糖国之一。糖不仅是食物,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食糖自给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为了健康,要适量摄入糖,但没有必要将糖“妖魔化”。

  2.哪些人需要控制糖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根据《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我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日摄入9.1克糖,总体来说并不是很高,但仍需要引起重视。陈君石提醒,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不可随意吃糖;肥胖和超重人群需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3.无糖饮料真的不含 糖吗?

  钟凯表示,饮料产品中糖含量少于等于0.5g/100ml时即可称为无糖饮料。常见的无糖饮料用甜味剂代替糖提供甜味,甜味剂具有甜度非常高、能量非常低的特点,比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左右。“无蔗糖”只代表不含蔗糖,但是可能含有其他种类的糖,两者概念不同,不要混淆。就补水而言,首选还是白开水。如果想喝点甜的饮料,但又不想增加糖的摄入,可以选择无糖汽水、无糖咖啡饮料、无糖茶饮等产品。

  4.用甜味剂代替糖安全吗?

  陈君石指出,甜味剂已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其安全性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上众多食品安全机构的确认。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经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系统评估,其安全性经严格论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也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甜味剂产量的75%。像罗汉果甜苷和甘草酸铵这种由食药物质制取的甜味剂,也是我国特有的甜味剂品种。

  5.甜味剂可以帮助减肥吗?

  钟凯表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糖可减少糖和能量的摄入,有助于体重管理。但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应夸大它的作用。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如果在喝无糖饮料的同时又摄入其它高热量食物,还是会导致总能量摄入超标,增加肥胖风险。

  6.甜味剂会不会导致糖尿病?

  钟凯表示,甜味剂几乎不影响血糖,因此可用于糖尿病人的饮食干预。无糖饮料通常不含其他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饮用也没有问题。但有些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饼干等,由于含有淀粉类碳水化合物,因此会升高血糖,需要控制摄入量。

  7.“纯天然”“零添加”更健康吗?

  这场会议的主题是“保交楼工作专题会议”。视频中,许家印说:“今年1至11月份,我们已实现交楼25.6万套,2022年我们要完成交楼30万套,12月份我们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交楼4.4万套。这个月还剩29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恒大集团全体员工要坚定不移地履行我们的主体责任,永不放弃地努力拼搏,确保完成全年交楼30万套。”

  二审法院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合议庭组成分两种:一种是由审判员组成的单一制合议庭,另一种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的混合制合议庭,选择何种模式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本案中,一审法院选择了单一制合议庭,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熊启义一家三口遇害,他的弟弟熊启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希望她能够被枪毙”。他说,熊启义一家三口被害,对于熊家是一个难以用时间去消化和接受的打击。事发第二天老父亲来到熊启义家中,目睹了儿媳妇和孙女的遇害现场,现场惨不忍睹。1999年,熊启重的母亲因病去世。2005年熊启重的父亲也去世了。“如果我哥哥不死的话,父母他们还会在人间吧。”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及管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等4个技术性文件。在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基础上,更加明确科学精准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种目的不在于防止感染,而是尽量减少重症和死亡。新加坡2022年年初,第一轮奥密克戎疫情的数据可以证明这点。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70岁以上接种一针加强针的感染者中,从疫情之初的1月到高峰时的3月,该人群中需要“在ICU中插管吸氧或症状严重”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相较而言,对70岁以上尚未打完两针的老年人而言,ICU比例波动剧烈,峰谷差可达到17倍以上。“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是整个社会防控措施优化的重要前提。”陆蒙吉说。

  《办法》对网络支付的收款账户也有规定。第十三条明确,“网络支付机构在向未开立支付账户的客户办理支付业务时,如单笔资金收付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应在办理业务前要求客户登记本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并通过合理手段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信息的真实性。”

杨美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