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科学防沙治沙 久久为功筑牢“三北”绿色长城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08 03:21:57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人摸索出了“深栽浅埋”法,即将树苗栽种到一米深的沙坑中,却只回填半米深的土,帮助树苗有力抗拒了风沙干旱,不仅减少了50%的浇水次数,还将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在宁夏中卫,人们在沙面人工接种蓝藻等隐花植物,促进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沙。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人工培养只需1年左右。在甘肃武威,科研人员将成片光伏面板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不仅能 利用光能发电,还能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板下优质牧草、灌木等生长,实现了发电、治沙、增收三重效益……

  这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突出的是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是各地沙区群众和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不同沙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栽什么树、种哪些草,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而定。因此可以说,防沙治沙是一项科研工作,必须要有扎实的调研、试验和分析,确保绿化行动科学有效。否则,盲目绿化,脱离实际或违背自然,草木苗难以成活,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效果适得其反。

  防沙治沙要讲科学、靠科技,也要靠全社会共同参与、久久为功。“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5年多来,正因一代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在茫茫荒漠中播撒点点绿意,才创造了一个个“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如今,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增收。

  对于中日和中韩间贸易的此消彼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陈友骏对第一财经解释道,其实总体而言,2022年的中日贸易与2021年当时创新高的3714亿美元相比,跌幅不大,“2021年在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影响下,中国各方面表现一枝独秀,因此中日贸易增速显著。以2021年之前数据来看的话,中日贸易多年徘徊在3100亿美元附近。去年,中日贸易被韩国赶超的主要原因,则是近年来中韩之间的贸易势头比较猛。”

  <strong>【赏析】</strong>

  冬日里,哈尔滨电气集团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车床飞转,焊花四溅,工人们正热火朝天赶制智能水下无人航行器配件。

  据悉,从正月初二开始,舞龙队便舞着龙灯,在自己村寨里挨家挨户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请,也去往其他村寨致以美好的祝福。听上去,这是一种传承,背后则是普通老百姓对文化体育赛会活动的热爱,以节日为契机,乡土体育文化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参与体育赛事,已然成为老百姓的“传统”。

  同时,提升国内外知名品牌在京举办时尚消费类新品发布活动的最高支持额度,由原来的最高支持10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3.0版措施支持的不仅是在京店面,更支持品牌企业在京开展实体化经营,推动品牌总部或区域总部在京落地,吸引更多高质量的首店品牌在京扎根。

我可能就冻死了”

黄仲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