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周刊》:大规模的银行资产出售对债券市场来说是一个福音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09 08:42:00

  银行正在抛售资产,其中许多银行正转向债券市场的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

  被称为《巴塞尔协议III》的最新一轮全球资本规则预计将提高银行持有大量贷款的成本。作为回应,贷款机构正在将更多的汽车贷款、设备租赁和其他类型的债务捆绑到资产支持证券中。

  汇编的数据显示,仅在美国,ABS今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700亿美元,比20 23年的这个时候增长了约38%。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汇编的不包括抵押贷款证券的数据显示,今年的发行量约为210亿欧元(合2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35%。

  而且,发行的浪潮似乎并没有消退。美国银行策略师5月31日将这些债券的全年美国销售预测从之前的2700亿美元上调至约3100亿美元,主要是由于汽车贷款证券化。这些债券在信贷投资者中找到了现成的买家,本周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ABS会议上,与会者对市场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负责美国固定收益业务的首席投资官凯赫尔(Kay Herr)在播客Credit Edge中表示:“我们在资产支持证券中看到了有吸引力的机会,”特别是那些与美国家庭有关的证券。”我们绝对看到了那里收益率上升的机会。”

 

  银行对重大风险转移(类似于ABS)的使用,也在推动债券发行,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市场以来的最高水平。

  标普评级(S&P Ratings)结构性金融研究主管安德鲁索斯(Andrew South)在本周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到目前为止,许多SRT交易都发生在美国。”他补充说:“随着巴塞尔协议3.1在监管方面的大量变化,银行可能会有更多的动机利用证券化来缓解资本压力。”

  需求强劲的一个迹象是,投资者在寻找评级相对较高、收益率较高的证券时,抢购了由越来越奇异的资产支持的资产,包括伦勃朗·范·莱茵(Rembrandt van Rijn)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艺术品,以及互联网协议地址。

  策略师们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发行者可能会提前销售,以避免美国总统选举或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任何波动。这种动态可能会导致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华尔街的首席执行官们一直在直言不讳地抱怨《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终局规则。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对冲基金和银行体系之外的其他公司对它们将从这些监管规定中获益的业务感到兴奋。

  ”他们在狂欢。”戴蒙去年说。

  监管机构似乎在倾听。今年3月,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杰尔姆鲍威尔表示,央行正在计划对央行实施这些规则的做法进行”广泛和实质性的改变”,并有可能进行全面改革。

  但即便如此,银行为更严格的新资本规定所做的准备,从越来越多的ABS发行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天,银行准备在下周出售一批新债券,包括桑坦德银行(Santander)和丰田(Toyota)的汽车债券。

责任编辑:杨淳端

  庄辞调研后发现,日韩研究机构从政府处获得的稳定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约为70%,在加拿大著名的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政府稳定支持比例更是能达到80%。她希望,在中国,对理论物理所这类从事纯基础理论研究的机构,稳定支持的比例至少应在70%左右。

  号称“全球最大纯商业体”的“武商梦时代”被视为武汉商业和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今年春节期间,我曾来到这个刚刚开业的商城,见证了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五一前夕,我再次来到这里,发现商城人气依旧旺盛,与春节期间可谓不遑多让。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杨卫曾提出了对中国基础研究的三个总体目标: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可与其他科技强国相媲美的里程碑式贡献;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

  2019年,当时照顾“高高”的饲养师介绍,“高高”作为一只老龄大熊猫,在饲养上与青壮年大熊猫有所不同。为了保护它的肠胃,“熊猫厨房”会将新鲜的竹叶清洗晒干后剪成碎片,和大熊猫精饲料混合后,加入“高高”爱吃的蜂蜜做成香喷喷的丸子。

  此前,欧美西方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和舆论企图把中国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浑水,并抹黑攻击中方的中立立场。但中方多次强调,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我们既不会隔岸观火,也不会拱火浇油,更不干趁机牟利的事。中方所作所为光明正大。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她感慨,基础研究领域能做出成绩、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一般是30多岁,而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却困于“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浮躁内卷之中。

翟秀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