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民众送别大熊猫“叻叻”:“愿你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来源: 一点资讯
2024-06-16 03:01:54

  中新社新加坡12月13日电 题:新加坡民众送别大熊猫“叻叻”:“愿你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中新社记者 王鹏

  12月13日,新加坡河川生态园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欢送会,主角是当地的动物明星——首只在新加坡出生的大熊猫“叻叻”。数千名当地居民来到这里,在“叻叻”回中国前见它一面。

  2012年,大熊猫“嘉嘉”和“凯凯”从中国四川来到新加坡,2015年首次交配,经过多年尝试,“嘉嘉”最终于2021年8月14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诞下“叻叻”。“叻叻”的名字由数万新加坡人投票得来,“叻”源自新加坡旧称“石叻坡”,音同“乐”,寓意生于新加坡永远快乐无忧。

  这只出生时只有200克的大熊猫宝宝,经过两年多成长,体重已达70公斤。按照协定,“叻叻”2岁后需回中国参与繁育计划。当天的欢送会后,“叻叻”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隔离和归国训练,并计划于2024年1月16日乘飞机回中国。

  当天上午,兽舍大门打开后,“叻叻”踱步而出。它对饲养员布置的纸飞机感到好奇,一番打探后,打开“行李箱”吃起了竹笋,全然不顾几米外的“长枪短炮”。

  为送别“叻叻”,河川生态园大熊猫展区设置了拍照点和投放告别信的邮箱。6岁的新加坡女孩林宜蒽来见“叻叻”,并画了一幅“叻叻”的肖像,“我今天来送‘叻叻’,希望它回到中国快乐。”她害羞地对中新社记者说。

  12岁的饶佳颖一大早也和爸爸妈妈赶来,特并意穿上熊猫T恤。自从“叻叻”出生后,饶佳颖会定期来看它。“你给新加坡带来快乐,希望你回到中国后,给更多人带来快乐。”饶佳颖曾去过成都,还在成都都江堰熊猫谷做过一天义工。

  对饲养团队来说,自从一个月前确定了“叻叻”回中国的日期,他们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着手培训“叻叻”离开妈妈独立生活。

  新加坡万态保育集团生命科学和营运副总裁兼首席生命科学官、兽医博士曾文豪说,按照自然习性,大熊猫幼崽2岁后会被妈妈驱赶,独立生活。如今“叻叻”已经适应了独立生活,“它就像一个大学生,要离开妈妈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了。”

  “叻叻性格冷静,很聪明,接受训练快,能适应新环境。”负责照顾“叻叻”的新加坡万态保育集团副动物管理员郑婷妮说,近期经过5次培训,“叻叻”已适应了运输箱的环境,能够在里面进食和休息,从而减轻长途运输的压力,“有一次我打开运输箱,它甚至不愿出来,在里面睡了40分钟。”

  作为“叻叻”最亲近的人,郑婷妮笑言“两年多来看‘叻叻’比看自己的孩子还多”。她也将随飞机送“叻叻”回中国,“我很高兴陪它进入成长的另一个阶段,中国的饲养员一定会好好照顾它。”

  “因为我现在忙着准备‘叻叻’回去的过程,不会想太多,等我从成都回到新加坡,看到‘叻叻’不在的时候,到时候肯定会比较心酸。”郑婷妮说。

  “中国的大熊猫繁殖计划充分利用了迁地保育和原地保育合作伙伴的力量,我们共同开展工作。”曾文豪透露,“叻叻”回到中国后,他们会继续照顾好“凯凯”和“嘉嘉”,计划明年让“嘉嘉”休养一年,再跟中国大熊猫专家讨论,看接下来是否再继续繁殖。

  新加坡地处赤道地区,气候与光照时间与有四季的国家不同,为大熊猫的保育和繁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因此,近年来新加坡与中国合作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探讨熊猫繁殖和光周期的关系等。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秦文也肯定了“叻叻”为两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就在上周,中新两国宣布将互免签证,未来会有更多中国游客来新加坡看望‘嘉嘉’‘凯凯’,也会 有新加坡朋友到中国成都看望‘叻叻’”。(完)

  魏红祥始终认为,做科普一方面是出于社会责任,但自身的原动力应该是最先要被发掘的。

  “两翼齐飞”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2022年参与了多个国家部委关于落实“两翼理论”的座谈。“国家层面确实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当前机制设计、资源配置已相当优化。”魏红祥说。

  陶小英还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胃病,但当时医院已经没有病床可住,也没有吸氧位置和呼吸机可用了。医生建议老人回家吃药、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如果数值还掉,再送医院急诊。

  临绘《清明上河图》发现的疑点

  作为一个扒窃惯犯,过去几年朱某刚进了好几回派出所,但自从有了体内异物这个“护身符”,他始终没能被看守所收押。顶多24小时,朱某刚又能大摇大摆地从派出所走出去。

  过去马路上“抢活”,现在“零工市场”等活。“零工市场”打通了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

杨皓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