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以价换量 企稳仍需耐心

来源: 企业网
2024-06-20 12:54:07

  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政策效应释放效果还需多一些耐心。正在经历转型的房地产行业正在摒弃过去的“三高”模式转向新发展模式,城市更新、“三大工程”建设、好房子建设等都在积极推进。

  5月份的房地产数据备受关注。

  5月中旬以来,有关地区和部门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从国家统计局6月17日公布的数据看,1—5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有所收窄。5月17日央行关于贷款利率、首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三项政策推出后,各城市积极落地新政,调低首付比例,降低首套房和二套房贷款利率。在政策作用下,以上海、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城市均出现市场成交量放大的表现。从数据上看,5月当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比4月份有所增长。1—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0744万平方米,1—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4507万平方米,因此,5月当月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6237万平方米。而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是5565万平方米。这表明,5月份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有所增加。

  分析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不能光看新房。当前,很多城市二手住宅成交量的增长高于新房。二手房销售好于新房,从长期因素看是房地产市场进入增量存量并重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部分购房居民对新房的需求转向二手房,二手房交易量在住房交易量中占比越来越大,二手房对新房形成一定的供应替代。2023年,我国就曾经在新房销售量下降的情况下,二手房销售量增长带动住房销售总量实现正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经有7个省和直辖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不过,随着房地产信贷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保交房”工作扎实推进,房企纾困及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工作的开展,以及推进现房销售,新房市场的预期也将随之修复和稳定,新房销售有望进一步好转。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持续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的政策措施,特别是5月17日,多部门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配套政策”,传递释放了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3份文件,包括下调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5个百分点,取消全国层面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有助于合理确定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切实降低购房居民的首付资金和住房贷款偿还压力。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持观望心态的购房者有较大吸引力,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就是一种反映。

  毋庸置疑,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过程中,对于政策效应释放效果还需多一些耐心。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处于调整周期。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1%,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4.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3%、销售额下降27.9%。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看到,房地产行业仍有广阔需求支撑其发展。正在经历转型的房地产行业也正在摒弃过去的“三高”模式转向新发展模式,城市更新、“三大工程”建设、好房子建设等都在积极推进,并不断在顺应人民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以及拉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县域经济的天花板,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数据显示,昆山分别于2014年、2019年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新台阶,从3000亿元到4000亿元用时5年,而从4000亿元到5000亿元仅用了3年。

  南宁市交警支队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南宁市在符合条件的城市道路设置了停车泊位46908个、停车带71944米,其中免费停车泊位16373个、免费停车带35036米。简而言之,收费停车泊位30535个。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积极”的表现之一便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而为了简化信息,我国几乎每个县都贴有一些标签,例如扶贫开发重点县、粮食生产大县、生态建设示范县、“奶牛之乡”“水稻之乡”等等。下级政府贴上这些标签,可以有利于他们吸引上级政府的注意,并争取相应的转移支付资金。

  记者也注意到,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侧重点并非全部是“集中”,海南便提出,从2023年起将更多税收让利给市县,提高市县财政自给率。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方银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澳关系当前的改善来之不易,双方都希望把这个势头保持住。中国的经济价值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澳大利亚主要依赖原材料出口,它需要一个大的工业国才能产生足够的需求,除了中国它很难再找到一个如此契合的贸易伙伴。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陈弘表示,相较以往,中澳双方现在无论是部长级的对话,还是民间互动,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和改善,这是喜人的迹象。但我们希望澳方不要把解决中澳之间的经贸争议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先决条件,中方无意把经贸作为一种条件或障碍,始终认为经贸关系是中澳关系的助推器。

李宜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