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18座运河古镇 一种活态演化方式

来源: 中文网
2024-06-07 15:56:38

  中新网嘉兴6月6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浙江嘉兴乌镇古镇的水面上,整个水乡便苏醒过来。对于旅游达人曹女士(化名)来说,在乌镇住上一夜,第二天早早起床,去体验一下水上集市和早茶,是最舒适的游玩经历。

  “这里能够将现代与古朴相结合,还有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好好生活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在曹女士看来,古镇时常带来新惊喜,这是嘉兴的独特禀赋。

  “烟雨江南笼水乡,古镇青砖黛瓦藏。”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千年文明,孕育了嘉兴 “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独特风貌,造就了乌镇、西塘、濮院、盐官等18个古镇,串珠成链好似“水乡明珠”。

  6月5日至6日,“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推介暨古镇旅游产品洽谈对接活动在嘉兴市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围坐而谈,共话古镇文旅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路径。

  “历史上,古镇发达的工商贸易带来了异国他乡的商品,也带来了习俗、观念和文化的交流碰撞。古镇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承载了城市生命和民众记忆的人文空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古镇记录了曾经的繁华和时尚,也孕育了本地化生活方式。

  如其所言,回望古镇的历史脉络,其始终与城市演化同频共振。

  以嘉兴为例,随着大运河多次改造升级,曾经偏居江南一隅的小城,纵身投入文化交融与经济跃升浪潮。濮院古镇“日出万匹绸”,盐官古镇因盐业而兴……除却美景,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是中国古镇的底色。

  如今,岁月流转中,如何为古镇抚去历史的浮尘,再现熠熠光辉?旧地入驻新业态、老街培育“活”场景,是其解法之一。

  目前,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时代,游客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倘若没有当地居民,那些承载生活方式、节庆习俗的古镇,便失去了鲜活的载体。

  “古镇居民是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守护者、继承者、传播者,在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中居于核心地位。让本地居民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并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的责任,(这是)古镇旅游的真正未来。”戴斌说。

  嘉兴运河古镇群是一个典范,在浙江,生机勃勃的“活态”古镇已然屡见不鲜。

  嘉兴西塘古镇,以汉服文化为依托,加之非遗体验、旅拍摄影、餐饮酒吧、文化民宿等业态,吸引中外“同袍”共绘江南百景图;湖州南浔古镇,保护性修缮237处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和园林古桥等古建筑,重现“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历史风貌,老宅焕新为古镇注入“年轻态”。

  古镇“抱团”发展,既要各美其美,也应美美与共。活动期间,浙江嘉兴西塘古镇、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安徽合肥三河古镇、江苏苏州周庄古镇、福建泉州崇武古镇代表围绕古镇业态更新、活化利用、创新举措等内容展开了对话。

  “近年来,嘉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强化古镇的历史连接、文化连接、经济连接和人本连接,持续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中国古镇看嘉兴’已成为嘉兴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东和说。(完)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被普遍认为是春晚历史上第一个小品。这个作品根源于观察生活练习,是戏剧学院里最常见的一种训练学生的方式,原来只是内部教学使用,没想到放在春晚上意外成功。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春晚小品开始逐渐有了主题和戏剧结构。

  青木正儿基于《饼赋》叙述的内容——将羊肉与猪肉切细,生姜、葱切细,加入肉桂、胡椒、木兰的粉末,与盐和豆豉调味,做成馅料,用面粉做的极薄的皮包裹后上蒸笼蒸,然后蘸酱食用,说明了其制作方法(青木正儿,1984)。青木正儿据此推定“笼上牢丸”很可能是现在的烧卖。而关于“汤中牢丸”,则引用了明代《正字通》中的“水饺饵”的说明,推测是水饺。

  但中国的态度一直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迥异。其实,国际社会来说,与西方态度迥异的国家很多。诸如印度、南非等都没有在俄乌之间选边站队。中方一直称,俄乌冲突有其自身的历史经纬和现实中的大国博弈。解决俄乌危机的正途,该是国际社会一起来劝和促谈,而不是站在乌克兰背后拱火。

  台媒普遍认为,蔡英文、赖清德和陈建仁将形成“新三角恐怖平衡”。《中国时报》28日称,台当局“内阁”改组反映了四件事:一是蔡英文向外界证明自己没有跛脚;二是弱势“行政院长”只能听令蔡,有责无权势必成炮灰;第三,为败选负责去职者有之,留任者不少,难有新气象;第四,派系考虑的布局保障蔡英文对2024年选举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台面下暗潮汹涌才正要登场。该报认为,赖清德现在几乎可以说是2024年选举民进党唯一的候选人,蔡英文看似也没有要阻挡,但是找来陈建仁“组阁”,又纳入曾经的“大阿哥”郑文灿担任陈的副手,看在4年前曾吃过闷亏的赖清德眼里,恐怕很难不多做联想。

  1986年9月,阿斯塔那乡(今吐鲁番市三堡乡)的工地现场新发现了古墓。9月22日至10月2日,考古学者进行了调查,发掘出8个古墓,并从86TAM388号墓穴中,发现了8个饺子盛在碗里的状态。一个碗中有一到两个饺子,长5.7厘米,宽2.4厘米(柳洪亮,1997)。同一墓穴中还发现了高昌延和十二年(613)的文书,由此可知该古墓是隋末唐初的墓穴。古墓中没有描写食品名的文字,这些饺子被通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

  考察饺子的历史时,不要被各时代的名称所迷惑。如前所述,蒸饺和水饺的原型分别可以追溯到“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而这些食物在唐代的名称还不很清楚,很可能变成了“馄饨”或其他什么名称。宋代开始出现煎饺,蒸饺被称为“角儿”“夹儿”;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饺饵”“粉角”等新的名称;到了清代,才有“水饺”“饺子”等与现代相同的食品名出现。

汪坚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