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湖北潜江:“虾+稻+N”共作蹚出乡村振兴路

来源: 国际在线
2024-06-02 13:06:36

花季传媒3.03「ねえワタナベ君c午後の授業あるの」  泉州蓝天救援队队长苏国顺说,这是他首次参与国际救援,考虑到救援地物资紧张,他们携带了保暖衣帽、手套、护目镜、睡袋、帐篷、照明、药品等齐全的装备;救援现场充满了未知,他们还与土耳其当地华人联系,尽可能多地了解受灾情况。LpVbANps-p9ZdLaWih833FmyGMG-(乡村行·看振兴)湖北潜江:“虾+稻+N”共作蹚出乡村振兴路

  中新网潜江4月11日电 题:湖北潜江:“虾+稻+N”共作蹚出乡村振兴路

  作者 董晓斌 向世俊子 杜少华

  临近中午,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方咀村,26岁的创业青年姜乐乐蹲在水田旁,查看工人捕捞上来的“美味”:数十个螺蛳与十几只小龙虾……

  同一块水田,为何既能养殖小龙虾,又能养殖田螺,等到六月份,还可以再种植一季水稻?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市,探访该市“虾+稻+N”立体共作模式。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潜江龙虾”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多年前,潜江首创的虾稻共作模式,引领了农业新热潮。目前,潜江已形成集选育种养、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龙虾产业格局,“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宣国介绍,所谓“虾+稻+N”立体共作,就是利用水稻种植生长时间和空间上的空隙,引入牛蛙、黄鳝、田螺等水生经济动物,以提升虾稻田综合产值,让水生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

  “鳝鱼、泥鳅、螺蛳等能消耗掉虾稻共作田里的病虾苗和弱虾苗,从而降低小龙虾的养殖密度。”彭宣国说,经过试验示范,每种共作模式可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其中以“虾+稻+蛙”模式的效益最高,每亩增收约50%。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淑娟告诉记者,在推广“虾+稻+N”共作模式前,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会先进行试验、示范,等技术成熟后才进行大面积推广,以降 低养殖户的风险。

  姜乐乐与合伙人肖雄在浩口镇率先推广了“虾+稻+螺”共作模式。“我们通过养殖,发现一亩田可以收2000斤田螺,仅此一项就增收2000多元。”姜乐乐说,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当地300多位村民与合作社签订了种螺供应、螺蛳回收协议。

  姜乐乐介绍,螺谷喧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虾稻螺”养殖面积已有2000多亩,每亩的养殖加上水产加工收入有六七千元,该合作社去年的年收入有近1400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浩口镇“虾+稻+螺”共作养殖的面积已达6000多亩。

  截至目前,“虾+稻+N”立体共作模式在潜江市的养殖面积已有3万多亩。而稻田小龙虾由于肉质鲜嫩、个头更大,是商家们的销售主力。潜江市小龙虾交易中心办公室主任郭颂介绍,今年1至3月,该中心小龙虾交易量为2.96万余吨。

  潜江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继续鼓励“虾+稻+N”种养模式探索,聚焦“四季有虾”模式创新等领域,引导“虾-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潜江经验。(完)

  有报道称,英国《卫报》2020年曾让ChatGPT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文章虽简洁明了,但也存在一个主要缺点,即无法进行事实核查。如此表现,一定程度上也解答了公众有关“AI是否会替代人类”的疑问。

  “大家坐在一起办公,拉近的不仅是时空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现在我们互通消息就扭扭头、拍拍肩膀、喊一嗓子,再不用为了传递资料东奔西跑。作业效率大大提升。”值班站长赵胜军骄傲地说。

  北京时间2月6日9时17分和18时24分,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震源深度20千米的7.8级地震。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8日,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地区6日发生的大地震已造成逾1.5万人遇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