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走进俄罗斯

来源: 快科技
2024-06-01 08:39:05

  中新网莫斯科5月31日电 “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俄罗斯专场活动日前在莫斯科举行。该活动由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提供特别支持。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文化和旅游是中俄双方开展人文交流和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旅游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中国驻俄使馆和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将一如既往积极支持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各地与俄方深化文化和旅游合作,为双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表示,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发展的成果,运河是超越国界的共同议题。作为本次推广季和“中俄文化年”的亮点项目,此次专场活动除了旨在向俄罗斯民众展示中国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外,更希望以“运河”为桥梁,深化中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民心相通相融。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龙表示,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 丰富。聚焦境外游客关切,江苏正在着力优化入境旅游服务,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支付便利化、信息发布精准化水平,让游客在江苏游得放心、安心、顺心、舒心。

  俄外交部多边人文合作司副司长库兹缅科夫表示,中国大运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一项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中俄元首为双边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国正致力于携手促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与合作。我们乐见以此次俄罗斯专场活动为代表的各类俄中文旅合作成果。

  俄罗斯萨马拉州陶里亚蒂市旅游局局长雅罗斯拉夫采娃表示,就像俄罗斯伏尔加河一样,中国大运河拥有璀璨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民族文化精神。近年来,俄中两国地方务实合作蓬勃发展,未来将继续加强与江苏省等地的文旅合作,诚挚邀请中国嘉宾到访萨马拉州。

  俄罗斯旅行社协会执行主席洛米泽指出,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生机勃勃,为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俄中两国旅游互访人数持续增加,中国成为俄罗斯重要的出境游目的地。该协会将持续推进两国旅游企业深化合作,共促发展。

  在活动现场,嘉宾们观看了“千年运河焕新颜”主题图片展、大运河主题看片会、运河之韵——江苏省美术馆版画精品展,参与文创非遗互动体验展。此次活动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以及河南洛阳等地进行了大运河主题文旅资源联合推介,向俄民众展示大运河沿线历史底蕴、自然景观、人文风光和优质旅游资源,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活动现场,两名俄罗斯学者普列沙科夫、戈洛索娃分别就中医康养和园林美学主题进行讲座。在中国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巡礼环节后,无锡民族乐团为现场嘉宾们演奏了《金蛇狂舞》《太湖美》《江南花开》等民乐经典曲目,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

  “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于今年4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部门,联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驻外旅游办事处共同举办,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邀世界各国民众共赏千年运河之美,推动中外运河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助力旅游市场发展。(完)

  标志着我国进入

  年轻人习惯在吃之前,先拍照。

  党的二十大既放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提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体现了由远及近、以近启远、远近呼应的周密部署。在未来五年目标任务和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既保持连续性,又体现发展性。比如,未来五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未来五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五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未来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未来五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等等。这种战略安排和目标设定上的一体化、递进式特点,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必将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strong>农技专家指导、农资供应充足</strong>

  随着救援的推进,震后一些令人动容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我们需要测试技术员”、“今年多个岗位按照100个人的数量招聘,去年招四五十人就够用了”、“一线旅游服务岗的需求很大,继续加强储备”……用工热度折射经济温度,证券时报记者近日深入一线,走访多个招工现场,感受经济运行回稳向好的热度。

张茂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