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披露】到底是谁在蓄意挑起“贸易战”?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6-23 00:38:23

  这两天,针对欧委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谭主持续释放独家信息,引发西方媒体高度关注。

  追踪它们的报道,可以发现,西方媒体转引频次最高的信息点,都与中方的反制行动相关:

  BBC、英国《每日电讯报》在转引谭主的报道时,都以“中国汽车制造商敦促中国政府提高对欧大排量汽油车关税”的相关内容作为标题;

  华尔街日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在关注谭主提到的,中方对欧进行的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进展。

  事实上,欧委会自己,也在关注中方的动向。针对中方连续释放反制信号,欧方表示:

  欧盟不愿意发起“贸易战”,但中方的行为是在挑起“贸易战”。

  言下之意,我可以打你,但你不能还手。

  到了今天,欧委会还妄图自诩自己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行事,还妄图将“发起‘贸易战’”的帽子扣给中国。

  谭主深入分析欧方相关人士表态,在美欧报道中追踪探查,揭开了这场纷争背后真正的推手。

  按照欧委会的说法,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原因,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威胁”到了欧洲。

  从数据上看,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在德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上升至40.9%,是德国最大的电动汽车进口国。

  按理说,德国应该是最能感受到中国“威胁”和“冲击”的国家。但在欧委会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件事上,德国的态度,一直都是反对。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更是在近期的访华行程开始前,专门向媒体释放了德国的态度:

  “中国在所有领域都是德国的合作伙伴。”

  和中国电动汽车关联如此紧密的德国没有感到“威胁”,那“威胁”,到底从何而来?

  可以把时间线,再推到欧委会做决定之前。

  利用大数据手段,谭主分析了2023年以来欧盟27国媒体有关“中国电动汽车”的报道。欧委会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当天,有一个明显的报道高峰。

  但放在2023年全年的报道中看,“关税”“调查”“补贴”这些词,并不是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媒体关于“中国电动汽车”报道的主题。

  多数报道的目光,还是聚焦在自身产业的发展上。就拿其中报道量最高的德国媒体来说。2023年,德国媒体报道的高频话题是“电池”“增长”“投资资本”。到了2024年,“电池”“转型”“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持续出现。

  德国媒体格外关注“投资”和“增长”这些话题,背后是德国乃至全欧洲车企在过去一年间面临的转型困境。

  由于财政政策收紧,2023年,德国政府逐步降低了鼓励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补贴,这使得市场需求变少。与此同时,高企的通胀让德国电动汽车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降低电动汽车制造成本,是包括德国车企在内的欧洲车企实现转型最有效的出路。

  相应地,能在数据中看到,德国、荷兰、爱尔兰等媒体触达率较高的报道中,都提到了中国电动汽车“高质低价”的特点。欧洲行业人士甚至直言,没有中国,就“没有能源转型”。

  通过同中国的合作,磨砺自身成本控制和生产制造的能力,成为了欧洲车企的选择。

  然而,就是在欧洲车企陷入困境,奋力抓住转型机遇的同一时间,欧委会开始释放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消息。

  根据欧方解释,欧委会对中国电 动汽车有“威胁”的判断,是从媒体报

  刚刚提到,欧盟27国关于中国电动汽车的报道,没有相关内容的发酵。那欧委会的这些人,看的是什么报道呢?

  同一时期,提及这一话题最多的,是美国媒体,报道量超过了11.3万条。

  美媒的第一个报道高峰,在2023年3月到4月。事情的起因原本是美欧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滥施补贴伤害欧盟产业利益的问题,要讨论解决办法。然而美媒在报道中,同时就开始“关联”起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存在所谓“补贴”的问题。

  在这次讨论后,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欧洲中心助理主任詹姆斯·巴奇克率先提到了“补贴”一词,他表示,“在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多元化方面达成共识是美欧关系的重要一步,任何避免补贴战的举措都是有意义的。”

  “补贴”一词,由此开始在欧洲媒体关于中国电动汽车的报道中出现。

  随后,两名欧委会高级官员在媒体采访中透露,欧委会负责贸易保护措施的部门正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根据专业机构的挖掘,《政客》欧洲版一名叫斯图尔特·刘的记者,也在协同释放欧委会要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以及欧委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消息。这成为了舆论场的关键传播节点。

  有意思的是,协同欧委会释放消息的,不只是欧洲记者,还有美国媒体。并且美国媒体率先发起了信息轰炸,掀起了多轮炒作“补贴”问题的报道高峰。

  相较而言,欧洲媒体的报道高峰要晚一些,是等到了冯德莱恩正式确认将发起调查,欧洲媒体才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和“补贴”出现了几天集中的报道。

  高峰过后,又很快降为平淡。

  眼看光靠补贴这个话题不能引发太大关注。随后,美国咨询公司又接连发布报告,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50%的关税是阻止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必要条件’”。

  这些行径,都成了欧委会发起行动的“理由”。

  但这还不是全貌。

  为了弄清楚欧委会更深层次的想法,谭主找到了对华反补贴调查的实操人。

  谭主分析了过去一年欧美媒体中有关“中国”+“补贴”+“电动汽车”的报道,发现这其中频繁提到了一个叫做丹尼斯·雷东内的人。

  他是欧委会首席贸易执法官。在这个职位设立的前一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进口自欧盟等地的钢材征收25%的关税,进口的铝征收10%的关税。

  加税后,欧盟对美钢铁出口量较加税前下降455万吨,近乎腰斩。此后,欧盟也并未找到新的买家,钢铁行业元气大伤。

  这些事情,原本是由欧委会的贸易专员负责。美国的做法给欧盟敲响了警钟,欧盟需要一个执法经验更丰富的角色应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委会设立了首席贸易执法官这个职位,丹尼斯·雷东内接到任命,成为首位首席贸易执法官。

  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算是丹尼斯·雷东内上任后的最大“政绩”。而丹尼斯·雷东内的手法,也算得上是“师夷长技以制‘华’”——都是和美国人学的。

  欧洲媒体,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丹尼斯·雷东内的做法:

  这让欧盟从世界上最开放的贸易集团转变为一个防御严密的“经济堡垒”。

  欧委会,也被贴上了“地缘政治委员会”的标签。

  这背后,最能体现欧委会思想转变的,莫过于反补贴调查的核心——对于“补贴”的认识。

  就拿欧委会这次主动发起调查这个行为来说。

  各国在反补贴立法中设立主动发起的条款,本意并不是要将它作为一种主要的救济手段。长期追踪国际补贴规则发展的丁如和谭主分享了一个细节:

  世贸组织自由贸易规则是有意给各国留下了这样的一个政策空间,这是一种技术性的留白。因为如果不作保留,各国就不会愿意加入WTO自由贸易的安排。

  也就是说,保留主动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全球化。这在欧委会的官方说法中也能得到印证。根据欧委会的表述,反补贴等贸易防御手段原本是为了“维护欧盟的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

  但欧委会对贸易防御手段的理解,逐渐在发生偏差。这从欧委会反补贴规则的发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丁如告诉谭主,一般来说,补贴是指政府直接的财政支持或减税免税。但从十多年前开始,欧盟对中国“补贴”的调查,逐渐增加了包括国有企业提供的电力、土地、贷款、上游原材料等层面,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反补贴调查范围,也是对现有世贸组织规则的滥用。

  2020年,欧委会又完成了全球第一例第三国补贴案——将中国国有企业向第三国企业提供资助,也认定为欧委会反补贴的范围。

  在这例补贴案后,欧委会开始着手立法,最终于2023年通过《外国补贴条例》,又进一步将外国企业来欧投资也纳入欧委会反补贴的考察范围。

  正是因为欧委会这样不断扩充反补贴的适用,可以看到,最近两年,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频次之高、密度之大堪称历史之最。

  正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说,欧方不断挑起贸易争端,仅2024年以来,欧方就密集出台了31项对华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其中贸易救济措施25项,还对华发起了外国补贴条例(FSR)调查、国际采购工具(IPI)调查,严重干扰中欧经贸合作。

  对于欧委会这种用监管来影响外国企业,进而调控市场的做法,有一个专门的理论,叫“布鲁塞尔效应”。它说的是,欧洲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下降,这时,欧洲可以通过投入监管方面的立法,来改变全球企业的行为,保持欧洲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最初,“布鲁塞尔效应”是用在数据隐私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存在立法的空白地带,有监管规则的立法需求。但在反补贴领域,已经有WTO规则在先。

  这时,欧委会提出保护主义色彩浓重的反补贴新规则,运用“布鲁塞尔效应”,实际就只会带来国际自由贸易倒退的结果。

  像欧委会这样扩大反补贴的范围、滥用反补贴,就被美国学了去。今年,美国新修改的反补贴条例中,也多了向市场追溯的部分。不管是有中国投资的企业,还是产业链上游用到了中国的产品,只要和中国有点联系,按照新的反补贴条例,美国就可以对相关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

  可以看到,反补贴已经变成了加征关税的一种说辞。而当关税被滥用,“贸易战”,就会打响。

  中国当然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谭主了解到,中国已经通过会见、会谈、通话、信函等方式,与欧盟机构和德国、法国等16个成员国进行了80余次沟通。

  但中国,更不怕这样的局面。

  在胜芳古街,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正在表演。16个戏曲装扮的人物依次亮相,行话叫拉龙队,之后穿胡同(穿行),开始踩单场(两两一对表演)。

  数字化时代来临,“互联网医院+养老机构”成为各方的新探索。当日,杨浦区副区长于洋为养老机构开启互联网医院终端,2023年杨浦区智慧养老院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据介绍,各方将依托杨浦区中心医院的优势资源,在该区社会福利院率先实现互联网医院落地,并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积极探索智慧养老院建设。相关部门将在入住管理、餐饮管理、医疗健康、生活照护、安全防护等领域以智慧赋能,织密养老数字化转型的“保障网”“应用网”和“服务网”。当日,相关企业代表杨浦区全体养老机构宣读创建品质养老院倡议书。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创始人闫大鹏,兰丁股份董事长孙小蓉,盛天网络董事长兼CEO赖春临等4位产业领军企业家代表共同发出《光谷企业家倡议》。倡议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助力“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建设取得新突破。(完)

  央视网《联播+》推出海报,邀您一起从这一封封跨越山海的复信里,感悟习主席对各国青少年的关心与勉励。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义乌常住外国人已于2022年年底重回1万名,数量还在不断攀升。此前该市还推出《义乌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涉外服务十项举措》,主要内容包括为符合条件的外国人签发两年至五年的居留许可,实施投资类外国人注册企业、工作、居留“一件事”办理;培育发展涉外法务、关务、税务、认证等服务机构等,旨在营造更好的涉外营商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张晴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