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Citywalk成港青新潮流

来源: 人生五味
2024-06-17 14:06:35

  中新社厦门6月14日电 题: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Citywalk成港青新潮流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自深(圳)(香)港两地全面恢复通关以来,香港就兴起了一股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Citywalk(城市漫步)的新潮流。”

  在14日于厦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上,香港青年梁毓伟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出发,为现场两岸青年道出了自己对大湾区脉动的真切感受。

  梁毓伟告诉中新社记者,不少香港青年一到周末就到大湾区内地城市,这个星期到深圳KTV、吃酸菜鱼,那个星期就到东莞逛文创、喝奶茶。“刷香港社交媒体,你会发现大多是在分享大湾区内地城市衣食住行的最新打卡点。”

  “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就业、创业上,港澳青年已经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了有效衔接。”梁毓伟进一步解释道,以职业发展为例,仅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资助计划,香港每年就有一千多名青年和一百多个创业团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

  梁毓伟注意到,受益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选择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共结连理的香港青年越来越多。

  大湾区更是港澳青年实现更好发展的大舞台。一名香港青年将香港的“迷你仓”共享仓库概念引入广州,使之成为当地热门的新兴服务,目前已经有70多家分店。梁毓伟以此为例指出,越来越多香港新生代创业者嗅到商机,依托大湾区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市场,抓住“风口”乘势而上。

  梁毓伟表示,“双向奔赴”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常态。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跨境消费、上学、工作的情况愈来愈多,对香港的贡献也愈来愈大。“香港希望吸引更多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来港学习、发展,促进大湾区人才流动。”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超过14万亿元。梁毓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动能不断释放,成功打造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不可挡。”梁毓伟认为,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可在科研、数字基建上取长补短,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产业链,为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助力。“青年也可透过这些优势,在更广大的舞台上实现梦想,挥洒青春。”(完)

  据襄阳发改委消息,吉利进军光伏全产业链的重头戏正在襄阳市谷城县加速推进。吉利硅谷副总经理王明哲日前介绍:“目前一期2000吨多晶硅中试线项目已顺利投产,二期10000吨多晶硅项目于2022年12月18日投入试生产,目前已进入生产爬坡阶段,整个项目预计在2023年3月底全部投产达效。满产后,将具备每年10000吨多晶硅生产制造的能力。”

  通过考察,他了解到余姚享有“中国塑料城”的美誉,拥有目前中国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专业生产市场,这也为其项目发展打下了产业基础。

<strong>  中国足坛亟待荡涤沉疴</strong>

  值得关注的是,提案不仅聚焦经济发展,更注重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作用。《关于深化改革创新,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提案》关注到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高、更新周期长,目前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缺乏关键性、决定性低碳和零碳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所在。提案提出开展建筑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将其作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一项核心内容,结合城市建设与更新,打造低碳、零碳城区、社区和建筑重点示范工程。

  “光伏是一个更新迭代速度飞快的行业,需要不断的研发创新、技术突破来实现降本增效和产能上的阶段性增长。所以抓技术研发是我们开年的第一要务。”姚冀众说。

  我们再仔细看各地的“新春第一会”,内容上有不少亮点。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就是促发展的重要抓手。

赖裕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