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重整成“退市股”主选 已有16家公司参与

来源: 天眼新闻
2024-06-07 07:04:47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张海妮    

  A股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诞生:96.44%!

  6月6日,截至收盘,退市园城涨8.57%;退市碳元无涨跌;退市同达涨5.80%。

  在退市常态化背景下,一些面临困境的上市公司将破产重整视作避免退市的重要途径,相关案例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加。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4日,有27家上市公司目前在推进(预)重整并发布了相关公告,其中16家在2024年(拟)申请或被申请。

  相较重整模式,预重整近年来逐渐被上市公司青睐。“法院对上市公司重整的审查更为严格,企业为了让法院认为未来的重整更具可行性,就在前面走了一个预重整程序,把一些重整程序的基础工作进行前置化。”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兆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联储证券总裁助理尹中余则提及,在上市公司重整升温的同时,其必要性也遭遇拷问。

  事实上,2023年重整完毕的15家上市公司如今命运各异,多家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并不意味着就是重整成功了。”王兆同表示。

  预重整与重整有何区别?

  从(预)重整的推进情况来看,在24家预重整的上市公司中,有16家已获得法院同意启动,并已进入预重整程序;3家重整的上市公司中,除了ST迪马外,*ST步高和*ST金科也已被法院受理。

  重整与预重整有何区别?

  中国法院网2023年12月7日转载的《人民法院报》一篇文章写道,预重整是指在申请重整之前,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过法庭外协商制定重整计划,并获得多数债权人同意后,借助重整程序使重整计划发生约束全体债权人的效力,以早日实现债务人复兴的一种拯救机制。

  《法律适用》2022年第3期的一篇文章也写道,预重整与破产重整的主要区别是司法介入的时间与深度不同,破产重整是重整过程全程在司法程序中进行,预重整则是在重整计划经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表决后才由法院介入,更多利用私人协商机制。但是,若从广义的破产重整程序说,预重整也属于破产重整程序范畴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A股上市公司更多地采用重整模式,近 年来预重整模式则更受青睐。例如,2024年(拟)申请或被申请(预)重整的16家上市公司中,除了ST迪马申请重整外,其余均选择了预重整。

  王兆同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之前没有预重整的时候,直接进入重整程序,法院可能发现企业报批的方案相对来说较为粗糙,同时又因为不能随便对一家上市公司宣告破产,所以导致进入重整程序后,法院有点进退两难。一些重整方案尽管可能存在一些确定性和可行性方面不足的问题,法院最后也还是批了,这样也可能导致企业二次破产,或者说形成了重整程序的一个空转。

  “法院对上市公司重整的审查更为严格,企业为了让法院认为未来的重整更具可行性,就在前面走了一个预重整程序,把一些重整程序的基础工作进行前置化。”王兆同表示。

  进行重整之后效果如何?

  上市公司重整后的效果如何?

  从2024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重整对所有企业盈利能力的恢复效果也不尽一致。

  除了财务类退市带来的警报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这些重整后的上市公司的命运。

  记者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股价仍在低位徘徊,尚未完全摆脱“面值退市”的风险。例如,已被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ST全筑在6月5日收于1.67元/股,有投资者近期就在上证e互动上询问公司是否担心遭遇“面值退市”。

  重整价值与必要性何在?

  值得一提的是,A股上市公司重整在近年来有升温的趋势。

  联储证券近期发布的《2023年A股并购市场总结与2024年度展望》披露,2023年A股市场共有27家上市公司向法院申请或被申请重整并发布相关公告,成为自2007年我国颁布企业破产法并引进破产重整制度以来的最高数量。

  市场上也有声音质疑,A股上市公司是否有泛化和滥用重整之嫌?“从整体来看,重整作为一个工具来说,上市公司对此并没有充分运用,实际上还是一个使用不足而非滥用的问题。”王兆同表示。

  实际上,从上市公司重整的出发点和操作过程来说,都存在被市场质疑的地方,上市公司的重整效果也参差不齐。

  联储证券的上述报告认为,A股市场的重整带来了以规避退市为目的,新老股东、债权人之间利益失衡等问题。

  A股上市公司重整升温的背后,也有一个背景因素,便是近年来监管层对退市常态化的持续推进。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其中提出“加大退市力度”的要求。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的致辞也提到,要把“僵尸企业”、害群之马坚决清出市场。

  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上市公司重整的价值和必要性?尤其对有退市风险的企业来说。王兆同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重整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调节剂”,确实也有企业为了规避退市而选择重整。“重整只是一个工具,在企业还有价值的时候能够发挥其作用,如果企业本身的基本盘不好,那么任何再好的工具也没法发挥作用,不能过高期待重整这个工具。”王兆同表示,如果认为重整是百病良药,可以掩盖企业的各种问题,还能让企业规避退市,那就本末倒置了。“真正的重整,还是应该基于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的重整,而不是基于一个壳资源的重整。”王兆同补充道。

  重整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上市公司(预)重整升温的同时,其口子似乎也有收紧之势。

  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仅有*ST金科一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获得了法院受理。而根据前述联储证券的报告,2023年共有16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被法院裁定受理。

  最终,*ST爱迪、*ST太安和*ST美尚3家公司都未能逃脱退市命运,遭遇了“面值退市”。

  不过,在王兆同看来,上市公司重整目前并不是更难了,而是更加公开。“预重整给了大家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沟通,原先这些工作是在水下进行,现在浮出了水面。比如,以前法院不予受理的相关信息不会公开,现在就会透明化,有了更多的主体参加,那难度肯定也会增加。”王兆同说。

  尹中余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监管层也加强了对重整必要性的拷问,“今年重整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就是你重整的必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破产重整?你的产业有什么价值?”

  “一家公司是否仍有上市的价值,还是留给市场判断比较好,对于上市公司的重整可以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把这个选择权留给债权人和投资者。”王兆同表示。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接近杭州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为优化营商环境,“店小二式的服务”一直被杭州市强调,要从企业提出需求政府再回应的“响应式”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产业政策也一样,主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在沟通上,各部门与企业的对接更密切、频繁,部分街道也与企业加深联系。

  吴政隆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完全赞成。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书写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之年,我们要切实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美国要求与我国企业合作的美国企业以及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第三国企业,审查其现有的中国供应商是否涉及新疆“强迫劳动”问题,忽视了全球各国制造业产业链的深度分工与合作,缺乏实际操作性。不仅影响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利益,导致相关中小企业濒于破产边缘,也会提高美国居民生活成本。

  全国两会将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近日,西安、福州、郑州、厦门、上海等多地铁路部门发布进京列车“二次安检”提示,提示旅客提前抵达车站,准备好本人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以备查验,切勿携带危险品、违禁品。

  在入境检疫环节,抵达口岸后凭海关健康申报码完成必要通关手续。海关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样检测,并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者,按照告知书要求进行居家、居所隔离或就医。结果为阴性者,由海关依惯例按照《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常规检疫。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进入社会面。旅客入境后应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各项要求。

  美国要求与我国企业合作的美国企业以及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第三国企业,审查其现有的中国供应商是否涉及新疆“强迫劳动”问题,忽视了全球各国制造业产业链的深度分工与合作,缺乏实际操作性。不仅影响美国大型跨国企业的利益,导致相关中小企业濒于破产边缘,也会提高美国居民生活成本。

蔡绍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