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门、专业养老 一文解读“家庭养老床位”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10 19:10:31

  作为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的一项创新举措,“家庭养老床位”是通过养老机构派人上门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护,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通过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为41.8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改造 安装智能化设备

  在浙江德清,89岁的朱继民老人因视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平常生活由女儿照顾。这几天,民政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进行“家庭养老床位”安装改造。

  安装好智能化设备后,朱继民老人的健康信息等数据还可以纳入养老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平台就会将老人的身体信息反馈给家人和相关医疗单位。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一键呼叫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养老床位“搬”回家 专业化服务送上门

  像朱继民老人这样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后,就具备了“家庭养老床位”的硬件条件,“家庭养老床位”不仅仅是一张“床”,还附加一系列专业化的上门照护服务,方便老人居家养老。

  山西阳泉75岁的刘巧文老人患有脑梗,不久前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之后,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为她提供 助医、助行、助洁、助餐等多项服务。

  在山东青岛,民政部门参照专业照护机构的服务内容,根据老人需求,将居家上门服务分解为六大类73项服务,具体内容还可以根据老人个性化的需求进行增减。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为了破解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地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监测老人的居家安全和身体状况,由专业机构上门为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长期护理险+家庭养老床位 医养融合减负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主要是失能老人。为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负担,我国先后在49个城市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今,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养老床位运营补贴等医养深度融合的机制,减轻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经济负担。

  在江苏无锡,71岁的王维珍老人因中风导致偏瘫,需要定期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最近王阿姨签约了“居家医养服务床位”。

  通过在老年人家中设立1张护理型床位,融合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长期照护保险三项政策保障,形成9大类103项服务内容指导清单,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医疗、养老、康复、护理服务,其中低收入、特困等特殊群体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全国已有多地试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

  异地游客堂食与本地消费

  张明对记者表示,大部分客户目前更看重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储蓄功能。“因为大部分人对养老基金产品还不了解,所以很多人把这个账户视为一个养老‘存钱罐’,等有合适的金融产品出现后,再进行投资。”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8/13/2641435547140130661.jpg" alt="" />

  2022年,国家开发银行还与科技部加强银政合作,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重大科技任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科技创新成果资源,积极推动产业化运用。2022年4月,双方共同推动银行间市场首个科技金融债落地,募集100亿元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大瑶镇党委书记潘定一说,大瑶镇花炮产业过去是“小散乱差”,近年来着力升级传统产业,形成集聚效应,2022年的产值达到190亿元。

  重庆南川东街是当地利用旧城改造成的历史街区,瓦房、招待所、昔日的各种怀旧商铺等等,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区场景。春节期间,这里举办了年货集市、非遗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迎春游园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带给大家更加浓厚的节日氛围。

吴逸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