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南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启动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24-06-05 00:03:57

  中新网南平6月2日电 (张丽君 魏剑生 魏永青)在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2024年南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2日在建瓯启动。

  共赏千年技艺、传承非遗之美。开场式上,独具特色的非遗展演活动引得游客连连赞叹。难得一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瓯挑幡、南平南词、邵武傩舞悉数登场。融合了伞技、点茶表演的茶戏共韵《北苑贡茶之歌》,让人感受到非遗文化共生共荣的魅力。

  活动中,可见建州古琴制作、金银器制作、建安盏烧制技艺,建瓯弓鱼,浦城剪纸,松溪版画、湛卢宝剑等非遗项目,饱含非遗传承人巧妙的构思、匠心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的展示互动,让大家感受亲眼所见和触手可摸的非遗魅力;还有令人惊喜的建州美食,建瓯板鸭、光饼、扁肉、豆浆粉、福矛酒、东游芋饺等传统美食项目,用煮、蒸、熏等手法,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非遗传承人精心制作而成特色非遗美食,让广大市民感受随口可尝的满足。

  活动采用展演、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出南平域内60多项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非遗项目。建瓯还组织700多名小学生参与展演,超3000名小学生参加活动,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亲身参与、体验 、感受家乡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着重培养“非遗小传人”,全面增强新一代对“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建瓯作为南平文化大县,脱胎于千年建州,福建的“建”就来自这里,历史上为郡、州、府、路、道之治所,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3000多年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勤劳勇毅、智慧风雅的建州人民,创造了底蕴丰厚、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平347项非遗项目中,建瓯就有7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成为闽北群星璀璨的非遗谱系中最亮眼的部分,是“建”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明见证,拥有着独特且令人沉醉的魅力。

  近年来,乘着文旅经济发展的“春风”,建瓯市坚持以非遗激活文旅产业新动力,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活化利用。(完)

  <strong>(新春走基层)吉林赴京旅客遇上列车联欢迎元宵佳节</strong>

  一低头、一弯腰,刺骨寒风从工友们的衣领吹入后脊梁,呼气间能看见团团白气,但大伙儿依旧干劲十足。

  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北粮南运”就取代了历史上赓续已久的“南粮北运”?为什么水热充足、一年多熟的南方地区“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突出?如果仅算经济账,那么同样面积的土地,种粮效益低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更低于工商业。有人说,东北不善于调整种植结构。难道东北就不知道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工商业的性价比更高吗?东北地区肩负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以单纯追逐利益为导向。失语般沉默的背后,是坚忍、是坚毅。

  “灯糕的主要材料是白面和红枣,一层一层制作,越高越好,预示着一年日子红红火火、步步登高。”牛翠琴告诉记者。

  外国对保加利亚的直接投资是博贝娃长期跟踪研究的重点课题。过去两年间,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走访在保加利亚投资经营的主要中资企业,博贝娃和经济研究所的同事们完成并出版了《保加利亚与中国贸易投资关系》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保加利亚的投资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增长,创造了就业岗位。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西安2月5日电 题:一颗小元宵 两岸共传情

陈圣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