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来源: 大河网
2024-05-20 18:30:26

  中新社上海5月18日电 题:“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专访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

  作者 李姝徵 任新月

  2024年是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5周年。匈牙利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当前,中匈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是文明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博物馆展览是拉近遥远文化间距离的直观方式。“活”起来、“走出去”的馆藏文物如何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Steven H. Back)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博物馆展览对观众了解他者文明有着怎样的意义?

  贝思文: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促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相互理解,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拥有更良好的关系。

  而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载体。博物馆不仅能展示历史文物、考古发现,促进参观者对一个文明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能展示一些离我们时间距离更近的历史事件。

  从个人经历出发,中华文明第一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来自于博物馆。1988年,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那次展览不仅是我和中国文物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在匈牙利引起了轰动,许多匈牙利人都曾去观展。该展览可能是匈牙利国家博物馆迄今为止人流量最大的展览。这一展览也引发了匈牙利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最近和一位私人藏家策划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展览。这位收藏家收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而这些钱币上都体现了一些“中国元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国元素”是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建工程项目。比如中国参与共建的桥梁、水利设施,或是机场和港口,学校和医院……这些工程项目甚至作为地标性建筑,被印在当地的纸币上。在我看来,类似于这样的展览,能向观众展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友谊与和谐发展。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名跨国策展人,您曾多次参与策展中匈两国间的跨国展览。请介绍一下您参与策展的跨国展览。

  贝思文:从2017年开始,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在中国举办了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为主题的文物展览。该展览聚焦17世纪至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引进了该展览。展览开幕后有非常多中国观众前去参观,观展人数之多让我印象深刻。匈牙利是一个小国,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愿意前去了解,让我深感荣幸。

  “茜茜公主与匈牙利”能够在中国这些顶尖的博物馆取得良好反响,我觉得这与“茜茜公主”这一话题的特殊性有关。据我了解,《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在中国很有“观众缘”,在匈牙利也一样。虽是老电影,但匈牙利仍然时不时会重新上映《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影片中美丽的人物角色,浪漫的爱情故事,宏大的家国情怀……《茜茜公主》系列影片既是爱情故事,也是爱国故事,而这些主题对于全球人民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近这些年,我们也将非常漂亮的、顶级的中国博物馆展览带到了海外。比如,2023年6月24日,由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南部城市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开幕。

  中新社记者:“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的反响如何?该展览对帮助匈牙利人了解中华文明有哪些促进作用?

  贝思文:6月24日开展当天,恰逢匈牙利博物馆日,博物馆开放至午夜。当日,莫拉·弗朗茨博物馆迎来了近万名观众前来观展。

  可能对于中国一些大型的博物馆而言,1万名观众的参观人数不算什么。但匈牙利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而这个展览在一天之内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是相当惊人的。在展览期间,我每次去赛格德都会去了解展览情况,而我每次到访都看到里面有很多人参观。

  匈牙利人对中国汉朝的兴趣确实有一些“历史渊源”。当时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匈奴,匈奴和汉朝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后来,匈奴西迁,有可能抵达了现在匈牙利所处的位置。因为欧亚大陆的草原最西边的一个部分就在匈牙利。

  我们匈牙利人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根”在哪里,在欧洲?在中亚?因此,匈牙利人对匈奴以及其他的草原上的民族都非常感兴趣,一个关于中国汉代文物的展览也会让我们想到这个时代,这可能也是我们本地观众对中国汉代文物展览充满浓厚兴趣的原因。

  对于 欧洲而言,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这会让欧洲人感到陌生与奇妙,同时也会产生误解。

  我觉得欧洲人可以通过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来理解彼此。这也是我个人的亲身体验,我在中国工作生活已经20多年,越学习中国的历史,我越了解中国,也越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蔚然成风。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您看来,数字技术对文博行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贝思文:近些年,中国在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对于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很有帮助,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文化内容与文物展品。特别是对儿童和年轻人而言,具有交互性的数字化展览体验,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经常围绕文物展品开发一些数字化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在博物馆里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把文物看得更仔细一点,拉近展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他们也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总体而言,相较于欧洲的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规模会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更大的体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博物馆需要接待更多的观众,因此他们需要更加稳定、可靠的数字化技术,能够经得起大客流的考验。能经受住几千人甚至上万人集中“爆发式”的参观,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是可靠的,质量也很高。

  在博物馆数字化的过程中,海外的博物馆更看重数字展品的交互性,以及数字内容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海外博物馆会向我们提供自己的藏品内容,并提出定制化需求,以便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更加详细地向观众展示,帮助他们理解展品。

  博物馆数字化也能助力文物保护。通过数字化技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将被赋予“数字身份”,借此进一步完善文物管理体系;而对于一些特别脆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改变保存状态的文物,数字化手段也能留下它们的“倩影”。

  中新社记者:从您的经历和体会看来,中匈两国间文博行业和文化交流进展如何?未来有哪些合作领域值得期待?

  贝思文:如果你现在来到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60余公里的古都塞克什白堡,会发现两位中国“文化大使”正等着你:一位自秦代而来,是兵马俑;一位自汉代而来,是金缕玉衣。今年1月,“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塞克什白堡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开展;今年4月,中国秦兵马俑复制品展在塞克什白堡郊外著名的古罗马遗址公园开展。

  就在不久前,我还在匈牙利接待了陕西省文旅团的到访。现在,中国和匈牙利两国的友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也希望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能够更加密切、更加频繁。不仅是两国文物相互“出访”展览,在文物保护领域、文博数字化技术领域,我都期盼两国间能有更多的合作。

  特别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形式,促进中国非遗“走出去”,走到匈牙利。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促成中国和匈牙利之间更频繁的文化互动。(完)

  受访者简介:

  贝思文(Steven H. Back),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同时也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等多个匈牙利博物馆的驻华代表。他先后多次策划、推动了中国和欧洲各博物馆之间的文物特展。贝思文团队在文博产业数字化领域长期耕耘,先后与中国多家博物馆合作,借助3D数字呈现技术,帮助文物在数字终端设备上“活”起来。由于在文化交流和创新技术上的突出贡献,2020年贝思文被上海市授予“白玉兰纪念奖”。

  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指导通州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立足首都,放眼世界,提升通州区对外交往能力。下一步,市级的对外开放交流活动要向通州区中小学倾斜,推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海南洋浦1月11日电 (记者 王子谦)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11日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满足目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靠泊需要,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港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积极创新产品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因企施策,增强优质企业、首办户、中小微企业等主体获得感,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发挥带动作用;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结合企业需求提供交易撮合、财务规划、风险管理等业务支持,强化保险保障,完善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发挥相关资金、基金等引导作用;开展多样化宣传培训,促进银企对接,扩大政策受益面。(中新财经)

  值得肯定的是,《办法》在基础自律规则层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回应,进一步提升规则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为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年来,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创新资源在津布局,累计注册企业5080家;持续深化津雄交通互联、产业互促、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天津港雄安服务中心成为雄安新区快速通关、便捷出海绿色通道;“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取得新成效,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区域一体化治理,引滦入津联动治水成效明显。

  《指南》要求,要做好重点场所、环节防控管理。疫情严重时,适当控制集市庙会、文艺演出、展销促销、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的规模、频次和时长,倡导婚事、丧事从简。娱乐休闲、宗教活动等场所暂停营业或开放;农贸市场、银行网点等营业场所缩短营业时间;限制同餐人数或取消堂食。

王郁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