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人文经济苏州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3 06:40:32

  中新网苏州12月25日电 (记者 钟升)首届人文经济苏州论坛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论坛以“苏州奇迹的人文经济学”为主题,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4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展开学术对话和交流。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也于同期揭牌。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还表现在建成文化强国。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人文经济学是一个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命题,开展人文经济研究是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人文经济苏州论坛是一个开放合作的大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将与苏州市一道办好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和人文经济苏州论坛,推进人文经济创新发展的智库高地、建构人文经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平台。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致辞时说,苏州正集中力量实施“人文经济学”研究工程,努力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强大理论支撑。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校地深入践行人文经济学、推动双向奔赴的创新举措。相信以苏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样本,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优势、智库优势,必将形成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在致辞时指出,人文经济苏州论坛的举办,必将推动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探索更深一层、更进一步,为江苏和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汇聚强大智慧力量。希望各方继续深化研究,充分认识人文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深入研究阐释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持续赋能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性样本。江苏省社科联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我们将更加充分认识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发展范式的丰富内涵,更加充分认识在苏州开展人文经济研究的独特优势,更加充分认识开展人文经济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 的责任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人大智慧’。”(完)

  对国际社会来说,当然要看到这次机会难得。毕竟,这是首次由非西方国家——沙特,来组织有关乌克兰的和平会议。这当然是具有不小的积极意义的。

  近些年,国内也在要求基建项目要做气候可行性论证,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城市安全的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但巢清尘指出,目前的论证更多围绕着历史观测数据,没有考虑到对未来极端天气的预测情况。此外,多部门间系统性联动还不够,很多时候只停留在文件上。“一般都是部分城市遇到这种极端天气灾害之后,会强化这方面的意识,然后零星做一些基于灾害风险的评估工作,但过几年后,因为一直没有发生较大的灾害,又懈怠了。”

  未来几天,随着海河流域洪水过程演进,天津将面临行洪压力。天津市是海河流域五大河系的入海口,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新河、蓟运河的洪水都会涌向天津。据报道,8月6日,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发布大清河洪水红色预警,河道将超过保证水位。8月8日左右,上游的洪水预计将进入天津滨海新区子牙新河。

  多个案例显示,在公职人员高利转贷案件中,有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条链条以公职人员为中心,向下为真实使用这笔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向上为放贷的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中间还有代理人。

  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处房源,所在小区盛晖家园2009年建成,面积为84.09㎡,单价不到15万元,总价为1260万元。“无论是从面积、楼龄还是房型上看,这种房子过去流动性都很高。但实际上,它5月份降了20万,6月份降了30万,还能再谈,可见楼龄新的房子也愁卖。”顾清说。

  极端气候不再罕见,“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情况增加。面对这种情况,是将城市修得固若金汤,还是选择游刃有余?考虑到成本问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魏科的见解是后者。

张进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