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5-31 13:31:32

  2024年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阿方主席、毛里塔尼亚外长马尔祖克共同主持。阿拉伯各国外长、代表等出席,围绕加快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深入交流。会议气氛热烈友好,取得圆满成功。

  王毅表示,首届中阿峰会举办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战略指引下,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阿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充分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战略互信越来越深;积极落实首届峰会成果,务实合作越走越实;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民众情感越来越亲。

  王毅说,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阐释中阿关系对和平发展、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的典范意义,为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共同构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将引领新时代中阿合作迈上新台阶。习近平主席还宣布将于2026年举办第二届中阿峰会,将为中阿关系浇筑下一个重要里程碑。双方要切实贯彻落实中阿元首共识和本次会议成果,重点做好四件大事:

  一要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中方赞赏阿方长期以来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给予宝贵支持,也将继续坚定支持阿方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实现自立自强,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维护中东地区安全稳定。

  二要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更高水平互利共赢。中方支持阿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愿建设更多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更多惠民工程。同阿方分享发展振兴红利,深化能源、经贸投资、高新产业等合作,加强治国理政、公共卫生、青年、教育交流,涵养中阿友好世代相传民心民意。

  三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维护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加强多边沟通协调,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四要进一步加强论坛建设,助力开辟中阿命运共同体光明前景。论坛已成为中阿集体合作的“金字招牌”,书写了南南合作互尊互利、互学互鉴的精彩篇章。中方愿同阿方弘扬中阿友好精神,夯实论坛“四梁八柱”,开创中阿集体合作下一个更加辉煌的二十年。

  与会各方表示,阿中双方有着共同原则、共同理念、共同主张。相互尊重、真诚友好、互利合作始终是阿中关系的主题。阿方高度评价并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要倡议,高度赞赏中方展现大国担当、发挥积极影响,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有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阿方将在台湾问题上继续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干涉中国内政,期待深化阿中传统友谊和各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各方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阿关系下步发展方向和构建“ 五大合作格局”的设想令人鼓舞,将为阿中打造新型伙伴关系、加快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阿方愿同中方进一步加强战略协调,加紧落实首届中阿峰会及本届论坛部长会成果,扎实做好第二届中阿峰会筹备工作,实现更深层次的战略互信、更高质量的互利共赢、更高水平的包容互鉴。

  会议现场专门展示了送往中国空间站的阿拉伯国家和阿盟旗帜,会后将赠予阿方,成为中阿友好超越时空的永久纪念。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据孟华婷介绍,商务部将在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方面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当日举行的海南省“垦地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会议暨陵水县政府与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仪式上介绍,该省“垦地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总体思路是,以“垦地融合”为抓手,以农垦国有土地资产化资本化和证券化为动力,全面实施自然资源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钱从哪来”“地往哪去”“人往哪走”“整治后谁来管护运营”等关键问题。

  贾法里指出,由于西方的制裁,叙利亚在应对强震灾后救援方面遇到困难。“联合国昨天才派出首支人道主义援助车队前往叙利亚。不幸的是,西方将一切政治化,甚至是人道主义援助。试想一下,我们的救护车甚至都没有燃料来运送伤员,而美国却一直在偷窃我们的天然气和石油,并将其运送至第三国。”

  目前消费者接触较多的手机、各类摄像头拍摄的大多是高清视频,也就是2K分辨率,而4K、8K或更高的分辨率则统称为超高清。8K超高清视频无论在画面的分辨率、帧率、位深、色域、高动态,还是音频的全景声等六个维度,可以说全面碾压2K高清技术。

  “哪里不舒服?”“已经打了两天针,可胸口还是觉得闷。”2月2日,在离县城50余公里的漩涡镇中心卫生院,60多岁的患者陈兵坐在椅子上揉着胸口。屏幕另一头,县人民医院的专家王前波医生正在仔细询问病情。

  “服务业开放对制度型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湧认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数字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更多涉及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等问题,需要各国及时优化调整本国内部的经济规则、规制、标准等,以便与新的全球经贸体系相衔接。

张昆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