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写真)携宠旅行渐成时尚 说走就走尚有“堵点”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6-10 20:20:03

  中新社天津6月10日电 (记者 王君妍)在天津意风区景区,来自京津地区的几十名“铲屎官”携带自家爱宠,登上双层观光巴士,观赏津城美景、尽享假日时光。

  “我家拉布拉多犬‘球宝’已经19岁了,这可能是它最后一次旅游了。之前,我带它去过新疆哈密、天津梨木台、张北坝上草原等。”宠物主人张纯说,“毛孩子”能陪伴主人的时间太短,希望能在它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为它带来更多美好回忆。

  “宠物为我们带来的情绪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带着‘毛孩子’旅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该活动协助组织者、北京“交个爪友”携宠社交平台工作人员王兆青介绍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有望达到8114亿元(人民币,下同)。“携宠旅行”作为细分领域之一,需求逐渐增多。

  为吸引客流,餐厅、酒店、景区等打出“宠物友好牌”。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中国内地宠物友好酒店及民宿已超过6.5万家,价格在几百至上千元不等,重庆、广州、成都、上海和北京等地的宠物友好酒店入住订单量居前,今年以来宠物友好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一成。

  “宠物友好酒店更多位于城市周边及近郊,适宜自驾周边游时带上宠物在外‘撒欢’。以北京为例,携程平台上具备宠物友好标签的酒店及民宿超过2500家,其中密云水库、怀柔景区、延庆度假区等京郊的酒店民宿更受欢迎。”该负责人表示。

  天津携宠旅行从业者李宇轩向记者介绍,每年6月至9月是宠物旅行团订单的高峰期,相比于前几年,今年的订单量明显增多,消费人群以“90后”为主。“草原、海边是热门的携宠旅行目的地。我们也在开拓 更多线路,希望与航空公司合作,探索宠物旅行团包机进客舱模式。”李宇轩说。

  目前,携宠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大巴车与私家车为主,不过航空业的宠物运输服务日前频繁“上新”,宠物进客舱服务、宠物候机厅相继亮相。

  据报道,一家携宠旅行公司与航空公司探索“宠物出境包机”服务,近日首个航班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20只宠物狗和它们的主人一同进入飞机客舱前往泰国旅行。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此前对宠物运输进行问卷调查。舆论认为,探讨让“宠物上高铁”的可能性,展现出了铁路部门对旅客多元需求的重视。也有不少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对于怕猫狗人士不友好”“可能会引发过敏”。

  此前,网传成都开通“可携带宠物出行的公交专线”,引网友争论。对此,成都市公交集团回应,宠物巴士是定制主题巴士巡游车辆,不作为常规公交线路运行,不支持对外购票乘坐。

  “酒店、饭店、景区、交通工具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公共场所。特别是在餐饮、酒店,宠物的出现很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不适。如果一定要让宠物出现在公共场合,那么首先要有专属空间,保障其他客人的合法权益。”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专家认为,携宠旅行需要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加强宠物出行规范化管理和相关标准的建设,在宠物出行安全性、公共卫生、宠物友好规范、管理措施、文明养宠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有效规范和指引。(完)

  “以灯为媒,点亮‘醉’美闽南年,点亮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表示,“侨春有吉”是梧林打造的第三个闽南年主题活动,“过闽南年来梧林”逐渐深入人心。游客们春节来梧林,不仅能体验新春赏灯的传统、见证吉焰点燃的瞬间,还能观看每日不同的民俗巡演,逛年味市集、打卡限定吉食,手作灯笼、祈福、看展,真切感受一场地道闽南年文化在地之旅。(完)

  批复明确,示范园区建设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对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中印尼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要发挥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互补优势,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中新财经)

  忧以民忧,乐以民乐。每逢新春佳节,总书记更牵挂基层的干部群众,最大的心愿是大家都能欢欢喜喜过好年。“国之大者”在肩上,万家冷暖系心头。总书记听民声、送祝福、鼓干劲……激励我们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

  17年来,成千上万的旅客乘坐着王宇驾驶的渡轮跨过琼州海峡。王宇告诉记者,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进入海南的人员和货物都在增长。事实上,铁路跨海轮渡不仅是春运忙,春运前就已经有大量的旅客从全国各地前往海南。

  升降之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转型

  在工作原则上,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谋划,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三是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专业指导,鼓励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制度建设、指导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谢伊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