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造”风机,指向蔚蓝海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01 03:58:10

  中新社海南洋浦5月31日电 题:“海南造”风机,指向蔚蓝海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流水线“火力全开”生产10兆瓦主机,143米风电叶片下线……记者连日探访海南洋浦、东方等地的制造基地发现,“海南造”风力发电装备定位于服务海南广阔的海上风场,推动中国风能产业拓向更深远的海域。

  海南岛沿海地带蕴藏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海南省2021年释放鼓励风电发展的政策信号,提出加强全岛及周边海域风能资源勘查,科学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开发,鼓励发展远海风电。此后,多个海上风电装备项目落地海南。

  记者5月28日在洋浦经济开发区风电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看到,10台风电主机在巨大的装备厂房内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工人们围绕这些单机高10米、长17米、宽7米的庞然大物,进行组装、调试等工作。

  “产业园目前处于‘边基建、边生产’的交叉作业阶段,一期风电主机项目厂房基建预计六月中旬竣工验收,主机生产第11台机组已经进到流水线上了。”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青松介绍,正在生产制造的风电机组均供给大唐CZ3海上风场示范项目,该机型单机组在满发风速下1小时可发电1万度。

  大唐CZ3项目位于儋州市西北部海域,场址中心离岸约34公里。这些巨大的风机在此安装之后,需要克服盐雾腐蚀、台风频袭等多重自然环境挑战,持续工作至少25年。“从机舱的密闭技术到各个组件的防腐蚀措施,我们都做了全新的优化。”林青松说,分布在机组上的各种传感器,可实时获取风速风向、温湿度、振动频率等数据,使机组能准确掌握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进而进行自我优化调整,保持最优工作状态。

  “抗台风性能是海上风机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我们生产的机组能够承受相当于17级台风的极端风力。”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海南东方智能制造基地(下称“明阳东方基地”),主机生产科科长杨刚指着偏航系统对中新社记者说,海上机组会主动捕风生产,当风力达到临界值,叶片调整攻角实现空气制动,使得风机缓慢停止运转。

  “海南海上风能开发潜力巨大,我们只做海上大风机。”明阳东方基地副总经理兼叶片厂厂长梁利清介绍,海上风电机 组吊装、运输、安装以及后期运行和维护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海上更适合安装超大型风电机组。基地日前出厂了143米长的叶片,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最长风电叶片。

  海南省规划于“十四五”期间,在临高、儋州、东方、乐东、万宁等沿海市县建设11个海上风电场,建设规模为1230万千瓦。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目前多个项目已进入批量化、大规模安装阶段。

  “海南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我们布局海外市场。”林青松认为,全球海上风电开发方兴未艾,乘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东风,“海南造”风机不仅是海南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还将成为连接东南亚、面向全球的绿色能源使者。(完)

  当天,1个重点商办项目和3个民生保障项目在上海市中心静安区集中开工,其中包括高标准甲级写字楼、消防站、全民健身中心和初级中学。静安区方面告诉记者,南京西路永源浜4号地块项目,地上建筑以办公、配套商业及酒店为主;地上办公总建筑面积约为87,908平方米,拟建为高标准甲级写字楼;地上酒店及商业配套总面积约为42,772平方米,拟引进国际高端五星级标准连锁酒店品牌入驻。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互联网高科技信息产业总部、金融服务业总部等总部式办公场所,并将打造静安区西端门户的新地标。

  据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李国庆介绍,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作为服务新能源企业的主责部门,及时掌握新能源项目进展,与发展、建设、营销等部门和各地(州、市)供电公司、国网新疆电科院等单位通力协作,全力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仅2022年12月份,新疆电网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占12月新疆电网新增电源装机总量的97.27%,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唐叔贤院士是一位“健身达人”,除了打网球,他还坚持到健身房健身,每周2天网球加2天健身,“年纪大了以后肌肉会流失,可以通过健身保持肌肉量,我打了这么多年球没有受伤,就是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只是打网球不做别的配套体能训练,常年累计下来也会出问题。”

  飞猪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跨省游和跨市游订单占比近八成,达到近一年峰值。“90”后和“00”后年轻用户占比超七成,成为元旦跨省游、跨市游主力军。今年元旦,上海、成都、北京、三亚、重庆、广州、深圳、杭州、昆明、西安成为出游热门目的地。

  六条涉案船只到达闽江口附近海域后,根据事先约定的接驳位置坐标及高频号段联系采砂船。采砂船靠过来后,用皮带机把砂子打到船上过驳。过驳后,买砂方将现金扔到采砂船上。

  张端鸿认为,校级科研机构的优胜劣汰是高校优化科研组织管理的必然过程。一些校级科研机构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逐渐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以来只是一个空转的平台,客观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态化的校级科研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高校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林立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