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机器人成“上海制造”转型新引擎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5-28 05:14:51

  中新网上海5月26日电 (尹倩芸)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到来,正重塑着制造业。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机器人正成为“上海制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上海,探访过程中立刻就能感受到这里机器人“含量”之高,随处可见机器人的工作身影。

  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数字化工厂,多台机器人同时工作,流水线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线一辆车。正泰集团上海松江园区的正泰电气变压器车间里,机器人叠装薄为0.23毫米的硅钢片,一天可完成6名工人的工作量。

  传统炊具制造商爱仕达则完成了从一口锅到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自主打造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化工厂。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机器人的加入成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助力。爱仕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合林提到,传统制造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布局机器人,爱仕达改变了传统工厂的经 营模式,也完成了数智化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拥有非常强的机器人制造能力。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不断扩大产业布局。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每万名员工中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也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考。

  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将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383台,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眼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

  在上海产业政策支持下,机器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目前,其正推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攻关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2月3日电(徐婧)记者3日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元宵节期间,北京市将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 张灯结彩闹新春”主题,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项、345场,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佳节氛围。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东莞2月2日电 (李映民 李获)记者2日从东莞市政府获悉,该市出台20条“招商新政”,提出推行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长担任总链长,市相关官员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系统推动产业链建设。

  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吹响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青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代中国青年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惟有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投资组合的资金流入和净出口是支持汇率的真金白银。就前者而言,光是1月至今,北向资金就已经净流入超1509亿元,近乎去年全年流入量的2倍。数据显示,债券资金流入也呈现回暖的趋势。

  <strong>不破不立</strong>

  市人力社保局指出,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情形作出禁止性规定,明确在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培训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妇女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招聘、录取、晋职、辞退等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被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蔡豪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