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高生到工匠,因为向前走才看见光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1 23:05:24

  从机电到铆 工 因“天赋”被挖掘

  初见李大江,他与我们的想象很不同。黝黑的脸庞总是露出憨厚而羞涩的表情,走路速度不快,语速也很慢,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伙子已经是一位技艺老到的“大师”了,现在是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钢构分公司的铆工。
铆工,又被称为“钢铁裁缝”,需要熟识图纸,在钢材上画线、切割、组装,最后再“缝合”。制钢结构成品要求精度极高,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废件,这也需要工人操作十分精细,手上的高度规和卡尺随时能测量出尺寸差池,而毫厘的精度也决定了一个工匠手上超凡的技艺。
虽然从小便热衷于把家里的各种物件拆开来又拼上,与铆工的工作很类似,但成为一名铆工并不是李大江最初的想法,2016年进入攀枝花技师学院的他,一开始的专业是机电。
“在一次实操课上,老师突然对我说,你这个图画得真不错,小伙子很有天赋。”在他眼中,“天赋”二字从来都是用来形容学霸的,与自己没有关系,他也第一次有了“被看见”的感觉。
于是,在老师们的推荐下,他进入了更加辛苦精细的铆工专业,开始参加冷作钣金的培训。但是,“天赋”带来的光芒很快冷却,因为半路出家的原因,李大江有些跟不上学习节奏,听不懂课,甚至看不懂图纸。
放弃还是坚持?在旁人看来似乎是纠结的命题,李大江却毫不犹豫坚持了下来。从此,机床旁又多了一个坚定的背影。
“早上8点上课,我就6点钟到机床开始练习,晚上11点过才回去,一天最少都要练习11个小时。”李大江告诉记者,因为想要尽快取得进步,所以节假日他都留在学校练习,技艺不熟练的他并未因此延误进度,常常熬夜也要完成,而家就在攀枝花的他每年才回两三次家。
很快,汗水浇灌出了成功之花,他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拿到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的入场券,而这也成为他的下一个挑战。

  为比赛一周用废三双手套 还没毕业便被录用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比赛,也是我最努力的一个阶段。”2018年6月,18岁的李大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赛中拿到了第六名的成绩,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大型舞台上与人同台竞技。
他回忆,那是一段忘不掉的时光。“为了这次比赛我准备了一年多,课余时间、假期周末我都在机床旁训练。”他感慨道,一年的时间他完成了近200件成品构件的模拟操作,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用废了三双手套,双手全是被烫伤的痕迹。
“无论是工作还是技术比赛,都对拼接工件的精度、速度有要求,必须按规定时间完成。固定零件的尺寸误差要精确到0.5毫米,所以根本顾不上烫伤,只想着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专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是李大江的坚守。
说到这里,李大江摊开手向记者展示,粗糙、厚实,上面零星分布着焊枪火花留下的烫伤疤痕,无声地述说着他的付出。
“这次比赛还是紧张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导致我很多地方都没有处理好,有点跟不上节奏,在后续的国家队选拔赛中落选了。但这段奋斗经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财富,8份荣誉证书也成了我18岁的成人礼。”李大江表示。
当然,这场比赛也让他第二次“被看见”。2019年,中国十九冶集团到学校招聘,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此时他离毕业还有两年。
“即便早早地拿下了工作,我也丝毫不敢懈怠,因为实战工作对拼接要求的精度只会更高,稍不注意就会有差错。”三年来,他先后参加了成渝高速、成都金融城等十几个工程项目,并有不俗表现。

  成为最年轻的“成都工匠”加入“大师”班培训新员工

  回想起2016年中考后,李大江刚考入攀枝花技师学院时,他的青春也一度陷入迷茫。
“不知道自己在学校能学到些什么,未来又能干什么。”直到老师给他们介绍了一位了不得的同门师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曾正超,他凭借一己之力,实现了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
从此,一颗梦想的种子也在李大江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也想像师兄一样拿个世界冠军,不过这个想法我不敢告诉任何人,因为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然而,正是这个曾经青涩的少年,却在2023年5月拿下了“成都工匠”的荣誉,成为他人眼中的“梦想”。
这是一个获奖者平均年龄达40岁的奖项,“00后”李大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此前,他还曾在2021年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不仅如此,为了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公司专门抽调了15位精英技术骨干组成“四川省杜勇冷作钣金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李大江作为最年轻的工匠也被编入其中。
“工作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服务于生产,不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新员工入厂技能培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对急难险重任务进行突击帮扶等。”李大江告诉记者,自己属于温和耐心型的老师,面对注意事项他会反复提醒,但私底下大家又是很好的朋友。
然而,年轻只是李大江的一个标签,在普通职高生成长为国家级技能人才的道路上,他靠的不是年龄,而是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一路走来,不是因为看到了光才向前走,而是因为一直向前走才看见了光。”他说,未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希望能代表蓝领工人继续参加比赛,获得更多荣誉,在普通的岗位上贡献Z世代的力量。

  以宗教文化为纽带呼唤乌方“回归正统”,普京是否确有此意?乌方拒与俄方一致在东正教圣诞之际停火,是否意味着与俄历史、精神联结进一步割裂?

  西城区将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专职教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同时,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

  通过视频,白俄罗斯艺术家现场展示麦秆画作品,吸引了前来观展的甘肃政法大学外籍教授奥莉娅。来自俄罗斯的她定居兰州已15年,她说,俄罗斯麦秆画艺术作品十分丰富,两地艺术家可以优势互补,甘肃艺术家还可以尝试以敦煌文化为创作灵感,为非遗作品走入海外市场打好基础。

  新华社音视频部联合制作

  <strong>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 </strong>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4日报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说,他希望通过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之行将与中国的关系提升到“更高层次”。

  因此从她见到韩聪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团烈火与一潭静水相遇——火如果想让水不断升温或者至少保持一个恒定温度,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烧得更旺;对于水而言,浇灭升腾的火苗则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即使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伤痛和荣耀,如今的两个人仍旧存在着一些分歧。就像韩聪当下正陷于迷茫,觉得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再去挑战的动力和意义,隋文静却心气昂扬地认为:“人生不只有滑冰这一件事,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做。人生的长度我们不知道多长,但边界是可以无限拓展的。”

蔡靖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