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体育教育 不能“一引了之”

来源: 中国小康网
2024-06-25 13:45:42

  AI魔镜、智慧操场、运动手环……过不了多久,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人工智能设备将可能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它们不再冠以高冷的“黑科技”之名,而是作为日常教具,“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变革,最先带来的冲击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在采访和调研中,不少体育教师都反映,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因此,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首先要从“舒适区”走出来,接纳新观点、拥抱新技术,同时要反思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一方面,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现场观察和既往经验来判断学生表现情况,无法系统、量化、动态地分析记录运动数据,这难免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学生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因素差异,体育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每名学生情况,很难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就会影响因材施教的落实。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AI赋能体育教育,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些高科技,更不能“一引了之”,让先进设备束之高阁,落满灰尘。一定要做好用户与设备之间的长期磨合,围绕学校最紧迫的教学需求,持续钻研产品功能的深度开发与升级改造,才能让AI科技变得更加智慧,释放出持久的改革动能。

  在实践中,教育部门、学校教研团队都应积极介入,和技术提供厂家联合研发课题,用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运动技巧、体能、体质、运动品格等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还要根据各校特色课程开发“专精特”的技术模块,避免智慧体育应用的泛化和同质化。不断完善后台数据分析模型,将学生体质、体能报告等数据分析结果吃透、落实,由此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将教学一线的使用情况反馈给技术提供方,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系统与场景开发,让高大上的AI科技真正接上学校体育的“地气”。

  技术的推广,总是由点到面。AI科技的引进、智慧体育的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不是单一部门的分内事,也不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任务,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协同并进,更离不开所有人的集思广益。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办示范会、研讨交流、公开课等活动,推广智慧体育优质应用范例,加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力度,增进体育教师和家长、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在各方观点交流中完善技术功能,让学生在学与练中拓宽视野、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最终为体育教育减负增效。诚如一位小学校长在采访中所言,置身数字时代,所有人都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

  尽管,拥有智能穿戴技术、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它们成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体育课堂的得力助手、学生成长的“ 亲密玩伴”。但这并不意味着AI科技可以取代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教学现场离不开体育教师这个“组织者”。此外,优秀的专业教师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专业能力、运动习惯以及团结协作、坚韧意志等体育品德,实现育人功能。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削弱,更应当得到强化。在AI赋能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他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显然,面对AI的技术赋能,如何发挥体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对教学的赋能,让受教育者受益,这是更值得深思的一道命题。

  新加坡旅游局局长陈建隆表示,未来几年内,健康养生将成为新加坡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提升了公众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需求。为此,过去两年旅游局一直向本地公众和国际游客推广健康养生项目。2022年6月,新加坡旅游局举办了首届健康养生节,为公众提供了130多项各类健康活动和体验。

  化肥、农药减量,源头净化、节本增效。去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2.6亿亩次,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1.3%。农药减量增效齐头并进,开展绿色防控“双百”行动、统防统治提升行动,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1.3亿亩。

  在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卡迈勒·贾法看来,多年战乱和西方制裁使应对这场灾难“超出了叙利亚的国家能力”。“缺乏先进机器,无法提供工程团队、重建和改造工具以及现代化设备,制裁的影响在今天变得如此明显。”

  不可忽视的是,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美联储在本周加息后,应避免发出下一步行动的信号。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2月10日电 据中国国防部网站10日消息,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9日下午在北京会见柬埔寨王家军副总司令兼陆军司令洪玛奈。

  2月9日,在欧盟和农业、渔业和食品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伊比利亚猪肉产业联合组织(ASICI)开展的“伊比利亚火腿,欧洲世界大使项目(Jamones Ibéricos, Ambassador World Project)”在中国成功迈入第二年。这是一个关于伊比利亚火腿在全球的培训、教育和宣传的推广项目,旨在强化该行业相关企业的国际化能力,同时提高伊比利亚火腿在中国等国际市场的定位和知名度。在此背景下,这个雄心勃勃的推广项目将唤醒来自中国、法国、德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的3亿多消费者的“伊比利亚感官”。

蔡亚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