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版画解读中轴文脉 北京城市图书馆展览上新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1 15:00:30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徐婧) 由首都图书馆主办的“版画中轴——首都图书馆珍藏版画典籍展”30日在北京城市图书馆B1展厅免费向读者开放。本次展览以版画的独特视角,解读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脉,阐释北京中轴线的人文内涵,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本次展览从“中轴揽胜 伟构奇观”“中轴韵致 雅俗共赏”“中轴艺术 匠心独运”“中轴人物 群英荟萃”四个方面,聚焦中轴线上的名胜古迹、皇家典礼与市民生活、艺术雅集、重要人物等版画故事,共展出中西版画作品198幅,珍贵典籍实物25种。

  展览选取的版画中,既有中国古代以书籍插图形式存在的木刻版画,也有西方印刷术传入后中西合制的铜版画、石版画,还加入了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生创作的新时代版画。

  首都图书馆馆藏典籍《万寿盛典初集》是康熙年间殿版画的代表,记录了庆贺康熙六旬寿辰的仪仗场面,尽显中轴威仪;《点石斋画报》是早期石印图像的代表,由画家吴友如主持编绘,以一种富于时代特色的绘画新风创作时事新闻画,既记录了进贡、祝寿、祭祀等皇家典仪场面,也描绘了别岁、冰嬉等民间生活图景。此外,实物展品还展出了版画发展史上的代表作,如水印木刻《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谱》,方便读者近距离品赏版画的独特美感。

  本次展览精选大量西方画师的作品,呈现出多元的风格与审美趣味,也让读者直观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碰撞、交流与互鉴。

  17世纪,随荷兰使团出行的约翰·尼霍夫在版画中描绘了使团在太和殿广场等待顺治帝接见的场面;堪称18世纪铜版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于乾隆年间由意大利人郎世宁等宫廷西洋画师奉旨绘制。展览展出了《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的其中一幅作品真迹,绘图精美、镌刻精良,难得一见。

  展览中设置50米中轴长廊、艺术景箱、人机对话等互动探索板块与数字 化体验形式,让观众更好理解版画形式与中轴内涵。

  “中轴揽胜”单元中央通道打造了50米辉煌璀璨的中轴长廊,由一组透明立面屏呈现,系统为观众呈现了中轴线重要点位的历史故事。同时,动态演示装置与静态艺术装置相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亲临中轴的独特体验;“中轴韵致”单元巧设艺术景箱、搭建万寿盛典图交互屏、铺排冰嬉图互动滑轨屏,让观众了解中轴仪仗和皇家冰嬉盛况;“中轴人物”单元还有人机对话交互系统,让读者与历史人物开展有趣的古今对话。

  在展厅末尾,馆方为读者准备了“彩蛋区”——版画工坊,读者可通过版画技艺视频和版画相关书籍了解版画制作知识,亲密接触仿古印刷机,还可以通过艺术机械装置进行拼图互动、拓印互动和中轴线位序互动。(完)

  不过,张存龙提到,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系不同,海河流域的河流大多源短流急,从水源到下游距离短,这对极端天气的预警机制提出极高要求——要准确,还要有预见性,能提前告知下游地区的风险。但洪水来得太快,预见期短,可能会出现通知不及时的情况。

  中时新闻网报道称,3日上午,屏东县满州乡九鹏基地爆炸意外共造成4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分别为全身85%、50%烧烫伤,意识清楚,目前送往医院抢救中。详细原因还有待调查。“中山科学研究院”称,3日上午进行火药余料销毁,不明原因发生大规模燃烧,共4人被烧烫伤,目前正送医治疗。

  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调度了解震区情况,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决定启动国家地震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山东指导协助抗震救灾工作。

  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小调查中,有25.84%的用户认为抖音导游对旅游产业影响不大,27.91%的用户甚至认为会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文旅产业全面复苏,当下是加入线上导游行列的好时机吗?

  比如美方召唤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访问美国,美、蒙还重提什么“蒙古的第三邻国”概念云云。就是在这次访美期间,奥云额尔登竟然送上大礼包——

  他在城市进化论“<a href="https://weibo.cn/sinaurl?u=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g2MjA5Mjc0OA%3D%3D%26amp%3Bmid%3D2247548191%26amp%3Bidx%3D1%26amp%3Bsn%3D19e900213aa1b4eaf4dfa858d493040b%26amp%3Bchksm%3Dce0f51bcf978d8aad3d7b889a1862d792d1e2e97ac2bc47267f76b26d4e4c20fd6fa6f242f54%26amp%3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em>大家的城市公开课</em></a>”第二期上提到,“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让一个城市去抵御10万年一遇的洪水、暴雨、干旱,也不需要修到应对万年一遇的程度,能应对百年一遇就可以了。”

郑佳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