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华校里的六月节风情

来源: 重庆华龙网
2024-06-24 07:42:54

  中新网圣保罗6月23日电 (记者 林春茵)当地时间22日,巴西圣本笃学校里欢声笑语,上千名中巴学子及家长、教职人员身着传统服饰,共度巴西传统节庆六月丰收节。

  巴西圣本笃学校地处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市中心,毗邻华人聚集商区25街,在当地颇具名望。该校自2008年开设中文班,纳入中国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且是巴西第一所获得此荣誉的华校。

  当天,校园里挂满三角彩旗,临时搭建有充气城堡,很有节日氛围。游戏娱乐摊位排满长队,美食摊位则无限供应。空气里弥漫着烤肉香,巧手厨师们用巧克力裹上草莓,制成颇有桑巴风情的“糖葫芦”。家长师生均男士身着巴西传统格子衫,戴上草帽,女士穿上红白相间的碎花裙子,装扮为淳朴的乡村男女。

  “六月节是非常传统的巴西节庆,让身在都市的孩子们能畅想大地,感受劳作和丰收的来之不易。”巴西圣保罗圣本笃学校校长萧思佳向记者介绍,不仅每年六月节都有华商踊跃捐赠支持,日常校舍、操场修建维护都有华商慷慨解囊。今年,福建莆田籍旅巴侨领陈永辉和福建连江籍青年华商孙青源即捐来大笔资金,助力该校举办六月节。“体现华商乐善好施的传统中华美德,以及融入巴西主流的积极姿态。”

  27岁的华商孙青源告 诉记者,10年前他初抵巴西,即就读于圣保罗学校,得益于该校中文班,在传统经典的巴西式教育体系中,体验到中西文化交融。如今他在华商聚集的布拉斯商圈经营中国出口的家电生意,小有所得即想回馈母校。(完)

  中国人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又常常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作为信条。究竟何谓“华夏”?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演进和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华夏认同的不断升华,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怎样的启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东西问”专栏就此独家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从解析华夏认同中探寻历史的价值。

  福州城区139条内河纵横交错,串起了千年古城的生命线,孕育了灿烂的“闽都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文物史迹和“海丝”遗存。

  “我看到河里面的人头朝下、脚朝上,到处都是尸体,血水渗透到河底下的树叶、泥浆,看得清清楚楚。我还看到路边的尸体被狗给吃掉了胸膛,只剩下四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星云大师在生前形容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人间地狱”。

  预制菜因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受到消费者青睐。就在刚刚过去的农历癸卯春节,多个生鲜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预制菜市场销售持续高涨。与此同时,有调研数据显示,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最受关注;消费者亦期待未来预制菜能有更多选择。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使用量强势突破1亿次,电子营业执照使用量稳居全国首位。

  尼科尔斯案件发生后,5名施暴的警察很快遭到解雇,并被给予二级谋杀罪起诉。然而监狱记录显示,截至1月27日,这5人又全部获得了保释。

胡振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