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郑永光:中国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水平已居国际先进行列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02 13:05:32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李晓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部分应用机器学习的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

  雷暴大风、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被视为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发展快,强对流天气的精准监测和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郑永光介绍,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最密的气象监测网,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从中央气象台来说准确率约提升了20%以上”。

  他表示,现在对重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已基本能做到较为准确的预报,一些影响范围较大,如跨省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可提前三天进行较准确预报。2022年平均提前42分钟发出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2023年进一步提前到43分钟。

  郑永光坦言,从防灾减灾角度而言,对强对流天气越早发出预警,人们采取措施的时间就越充分;但从气象规律出发,提前时间太长,将无法保证预报准确性。既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又延长时效,是气象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位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者眼下的目标,是2024年临近预报能达到空间分辨率一公里、时间分辨率10分钟,到2035年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发出预警信号。

  在他看来,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意味着强对流天气来袭时,具有防灾减灾知识的民众将有足够时间从容应对,也意味着中国在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领域将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用郑永光的话说,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就像“大网捞小鱼”,虽然监测网越织越密,但“漏网”仍然难免。此外,目前人们尚不完全清楚强对流天气产生和发展的精细机理,也加大了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难度。从预警信号提前量看,即使是短短一分钟的进步,也“非常艰难”。

  今年全国两会上,郑永光呼吁建立统筹不同部门建设的气象探测设备,建立社会 志愿者报告机制。

  他表示,基于其在多起灾害等事件后调研现场的经验,完全依赖气象站点捕捉强对流天气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大量志愿者向气象部门报告其所在区域天气情况,民众“随手拍”就可以帮助气象部门掌握更多信息。

  郑永光说,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深化对强对流天气规律的认识,发展更为准确的精细数值预报模式,综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提升监测和预报能力。(完)

  <strong>不把“参考答案”奉为圭臬,重在发展知识建构能力</strong>

  这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共同担任执行专家组组长,主持这一宏大的项目,直到2016年底卸任。项目联合二十个学科、四百多位学者,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用发掘成果构建理论,让中华五千年文明从传说变为实证。

  在传统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时代,人们更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满足乡愁情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族节庆,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让游客耳目一新。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不断涌现,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专程前往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一想到回家心情就很愉悦,感觉今年的年味特别足。”来自重庆的赵先生带着家人启程返乡,“我觉得今年春节回家的人会比较多,所以选择错峰返乡,提前买了回家的票。”他说,今年春节假期除了常规的走访亲友外,还会在家乡待久一点,“我想好好地走走自己的家乡”。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08/3175859079.jpg" alt="" />

  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

蓝琬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