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彝族“绣郎”巧手“挑花绣朵”传技艺

来源: 宣讲家
2024-06-12 22:53:18

  中新网昆明2月1日电(黄兴鸿)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许多彝族妇女都熟练掌握刺绣技艺,但男子刺绣却很罕见。2月1日,记者走进石林县,了解到该县彝族男子毕志辉8岁学彝族(撒尼)刺绣至今43年,其娴熟、精湛的刺绣技艺,让其成为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石林县地处滇东高原腹地,是昆明市的东南门户,也是彝族 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区,素有“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的美誉。

  毕志辉今年51岁,是撒尼人,其生活的石林小箐村因撒尼妇女善于刺绣,被誉为“刺绣村”。

  毕志辉介绍,彝族(撒尼)刺绣相传起源于唐代,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现为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刺绣曾是撒尼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毕志辉称,他的奶奶、母亲、姐姐都是村子里的刺绣能手。他8岁时,姐姐让其到离家2公里的石林风景区卖刺绣,当时一块手帕大小的刺绣卖3.5元,一位日本游客非常喜欢,给了他10元买走。“那时2角钱就能吃一碗米线,一块刺绣卖10元钱,我特别开心。”

  看到刺绣深受游客喜欢,毕志辉决定向自己的奶奶学习刺绣。“刚开始学习时,手指经常被针扎破,还有人笑我只会‘挑花绣朵’。”毕志辉称,在家人的指导下,他的刺绣技艺不断提升,传统的链子绣、锁边绣、镂空绣、挑花绣、打子绣等刺绣技法他都能驾轻就熟。他的部分作品被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外游客购买收藏。

  毕志辉称,鱼子绣、边绣等一些传统刺绣技法慢慢在消失,他会不断钻研,传承、传播好彝族(撒尼)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旅游市场结合,让它们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许华表示,毕志辉的作品几乎都是收藏级的精品,其掌握的刺绣技法很多。

  据悉,随着彝族(撒尼)刺绣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石林当地不少人开始从事该项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十余名各级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余家刺绣企业,从业人员逾2万人。

  许华表示,彝族(撒尼)刺绣是石林阿诗玛文化和石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将加强刺绣人才的培训,深挖彝族(撒尼)刺绣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接轨,不断创新,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刺绣产品的市场性、实用性;拓展销路,不断提升“石林刺绣”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民众获益增收,并助力好乡村振兴。(完)

  6天6省市集中开工

  临近中午,村里渐渐热闹起来,游客们在溪边支起茶炉煮茶聊天,小孩子们拿着网兜追逐水中的游鱼。村道边停放了十余辆摩托车,37岁的摩托车手董杭津和队友们结束了上午的骑行,正准备到一旁的农家土菜馆用餐。董杭津一行一大早从福州市长乐区出发,骑行60多公里来到九峰村,“这里环境真的很漂亮,距离也不远,下次可以带上家人一起来过周末!”董杭津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是“九峰村”这个名字已经多次被身边人提起。

梁明瑞这才松了一口气

  资料显示,高鸿股份主营业务包括行业企业、信息服务和IT销售三大板块。2021年,该三大板块的营收占比分别为30.36%、2.64%、66.79%。其中,行业企业板块主要提供车联网、可信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业务,IT销售则是高鸿股份最大的业务板块。

  百福司镇地处鄂、湘、渝交界地区,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当地野生楠树品种繁多,数量庞大。其中主要为桢楠,俗称“金丝楠木”,是最为顶级的木材之一,古人称之为“木中黄金”。

  赛力斯的转型升级,是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从出台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激励措施,到着眼“芯屏器核网”布局全产业链,重庆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打出“组合拳”,努力打造产业新生态。

蔡怡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