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沙窝”变“金窝” 小萝卜成古村“致富密码”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6-20 11:36:54

  中新社天津2月3日电 题:“沙窝”变“金窝” 小萝卜成古村“致富密码”

  作者 王君妍 王在御

  “爽口的沙窝萝卜,是你们绝不可错过的冬天美味,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开小黄车购买。”近日,作为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中的“网红”,农民郭芝振正熟练地在直播间推介着自家种植的沙窝萝卜。蔬菜仓储中心摇身一变成了他的“直播 基地”:补光灯、氛围灯、大屏幕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

  “今年沙窝萝卜销量非常好,往年可以卖到春节过后一个月,而今年已经快卖完了,网络销量也比往年提高了不少。”郭芝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日,一场由“黑龙江竟然盛产蔓越莓”而引起的“全国特产大摸底”话题在中国社交平台走红,而微甜爽脆“赛鸭梨”的沙窝萝卜作为天津名产,被网友们频频提及。

  古老的南运河畔,小沙窝村特殊的“蒙金土”上沙下黏,清脆多汁的沙窝萝卜在该地区已有600余年的种植历史。1970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将1公斤“沙窝萝卜”种子作为国礼送给了当时的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小小萝卜成了小沙窝村村民的骄傲。

  据介绍,沙窝萝卜种植曾经面临种植能手年龄偏大、后继乏人,农户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传统的种植方式为露地种植,立秋时节播种、霜降节前收获,必须入窖储存,供应期较短。”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元洪介绍,通过当地政府、萝卜种植专家和农民的共同探索和研究,现在的沙窝萝卜是“秋延后”栽培法,等萝卜成熟以后在大棚里过冬,再利用昼夜温差完成糖分的转换,可以现吃现拔。

  小沙窝村几乎家家都种萝卜,作为天津口岸独有的传统出口商品,更是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但在国内的销售曾经让村民们犯过难:客户大多数集中在京津冀周边地区,在其他省份的知名度没有打开。

  年过半百的郭芝振“脑子活”,看上了直播带货的“风口”,率先拍起了短视频、开了直播间。现在,他已经是村里的“直播达人”,每天都能卖出两三百单,2023年销售额在300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网络直播的销量能占到一半。

  儿子留学回国,也为郭芝振的农场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经营理念。他们以农户种植、农场负责销售的方式,发展“家庭农场+订单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收购来的萝卜和自家产的萝卜统一品质、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冯元洪介绍,2023年,该村沙窝萝卜产量约为2600万斤,创造了8000万元的产值。全村近300户使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推介,是直播比例最高的一年。

  此外,集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投资发展、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已在辛口镇举办了十六届。冯元洪表示,“萝卜好,服务更要好。最近,我们在村口打造了萝卜集市,并且推出了春节礼品蔬菜套装,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菜服务。”

  “在种植方面,我们村除了引进新品种冰淇淋萝卜以外,最近还使用了线播种植技术。这项新技术可以提高播种效率,减少约一半的种子使用量。未来,我们还计划与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合作,建立约100亩的沙窝萝卜精品园,争取培育出口感更好的特色蔬菜。”冯元洪说。(完)

  《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荣新江 编著

  除了发放补贴,许多地方还提供了免费的公共设施、交通让留守过年的员工有更多的幸福感,在一些知名的旅游城市,还推出了“景区免费”的措施吸引大家留下来欢度新年。

  2011年,23岁的许雪高在深圳从事电商,一次返乡,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他十分惋惜。“既然没有人种地,那就我来种!”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并立即实施。

  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2022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亿吨,同比增长4.7%。其中,电煤14.9亿吨、同比增长13%。坚持“保防疫、保稳定、快反应、控支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客运组织,2022年,国家铁路完成客运发送量16.1亿人次。

  每一个人向着梦想的努力奔跑,将会让中国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旺盛活力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李姿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