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民众马六甲共赛龙舟 民俗交流增进情感

来源: 海报新闻
2024-06-11 00:25:59

  中新社吉隆坡6月9日电 题:中马民众马六甲共赛龙舟 民俗交流增进情感

  中新社记者 陈悦

  9日早晨, 家住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阿卜杜拉早早来到马六甲河边,准备观看今天要举行的龙舟赛。

  一年一度的马六甲龙舟赛迄今已举办41年,“比我(阿卜杜拉)还大10岁”,已经成为马六甲民众熟悉的文化活动。“我踢足球,没有参加赛龙舟,但我爱看赛龙舟,因为我觉得这两项运动都是强调团队精神。”阿卜杜拉说,自己知道华人的端午节,还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一位爱国者,“对爱国者的尊敬在我们两个国家都是相同的。”

  记者还看到,一支主要由马来裔青年男女组成的龙舟队特意在参赛服后印上“破釜同舟”四个汉字。队员们告诉记者,他们知道这四个汉字表达着“无所畏惧,团结一致”,这也正是他们队伍的精神。

  马六甲龙舟促进会会长周志明介绍,近年来,除了华人,越来越多马来裔和印度裔民众也参与到龙舟运动中。今年龙舟赛男子组的冠军,就是由马来裔民众组成。

  在周志明看来,赛龙舟作为华人文化习俗,不但促进了马来西亚各民族文化交流,也可增进马中两国民众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很多在马的中国企业和中国民众也组队来参加马六甲龙舟赛,仅今年的龙舟赛,在马中国人就组建6支队伍参赛。“我们规划,明年要进一步邀请中国国内的龙舟队来参赛,让中国民众亲身感受马六甲的美丽和马六甲民众的热情。”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和主要的聚集区之一,除了端午龙舟文化,这里还传承着众多华人文化习俗,送王船就是其中之一。送王船最早形成于中国闽南地区,逐渐传播到东南亚。2020年,由中马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后,送王船博物馆、送王船“申遗”成功纪念碑等陆续在马六甲建立,向世界各地游客介绍送王船文化。当年亲历联合“申遗”过程的颜天禄、颜泳和都向记者表示,马中送王船文化交流和联合“申遗”,促进了两国相关组织和民众的“常来常往”。颜泳和曾回忆,自己去厦门接洽联合“申遗”,双方不但可以用普通话,还能用闽南话交流,“一开口就感到亲切”。

  曾任马六甲州政府对中国事务特使的颜天禄告诉记者,马中民俗交流不但历史渊源悠久,还是持续推进的“进行时”。他正邀请普宁的英歌舞传承人来马六甲教授英歌舞,“马六甲习武风气兴盛,相信英歌舞很快能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马中交流的又一个平台。”

  马六甲市区选区国会议员邱培栋在出席马六甲端午龙舟系列活动时表示,今年恰逢马中建交50周年,马六甲保存和传承了大量华人文化习俗,相关民间团体扮演了促进两国友谊和民众往来的重要角色。邱培栋并认为,只有马中文化交流不断加强,马六甲的华人文化方能不断充实,继续发展。(完)

  12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企业海外发展蓝皮书: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22)》。

  目击者称,以军当天进入杰宁南部一城镇展开搜捕行动,并与当地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巴卫生部发表声明说,两名巴勒斯坦青年在冲突中被以军开枪射中,送医后不治身亡。

  刘清泉:新冠病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是一种“疫戾”之气,主要侵犯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近三年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核心病机与之前相比没有发生变化。新冠原始毒株的毒害比较大,发病重。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毒害性明显在下降,但是疫病的特征在增加,形成了以风热毒夹湿毒的临床特点。

  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之一,一般情况下做好对症处理、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即可,要关注如何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何准确把握医院就诊指征等事项。

  <strong>人民至上,奉献护安宁</strong>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发展大会联合主席、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邬江兴院士指出,在看到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物理系统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正视其无法避免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威胁与潜在风险,防范在前。

余克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