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圈粉”Z世代,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12 02:53:30

  【地评线】徽评:非遗“圈粉”Z世代,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今天,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只是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一门传统手艺,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受年轻一代追捧的时尚元素。这些天,人们借助端午假日,在沐浴传承千年的端午文化、感受来自历史长河的自然文化遗产中沁润心智、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现象,清晰可见。在数字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他们追逐的“国潮”新风尚。前日,有平台发布了《2024非遗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非遗,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的则是00后和60后。“年轻面孔”走进非遗,青睐传统文化,他们以崭新的视角和热情,为来自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安00后皮影传承人借短视频,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擎天柱,让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让年轻人感受非遗的潮酷;95后遂溪醒狮和狮头彩扎传承人记录舞狮日常,分享狮头彩扎制作,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传得更广……非遗视频和直播带动用户种草、打卡及消费,而Z世代作为这一风潮的引领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将非遗文化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成为新时代的“社交符号”。

  文脉千年,物载华章。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潺潺流水,绵延不绝,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与灵魂。无论是京剧的唱腔、昆曲的婉约,还是剪纸的细腻、刺绣的精美,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审美追求。然而,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曾一度面临失传和遗忘的危机。如今,“国潮风”兴起,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传承和传播非遗的生力军,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便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推动非遗传承和创新 “回归千家万户,回馈百业千行”,从心底里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021年,法制大队创新推出交通违法“掌上行政速裁”。交警大队民警钱益明在路面执勤时,将一辆违法车辆拦停。他打开“掌上行政速裁”App,根据内容提示展开讯问,随后生成告知笔录,再用便携式打印机打出,办结违法处理仅用时15分钟。“这款App可处理12类多发违法行为。”钱益明说。

  华盛顿服务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和12月,企业内部人士卖出的企业股票规模几乎是买入的规模两倍。此前的10月,情况更为严重:企业内部人士卖出了601家企业的股票,仅买入了219家企业的股票。在这三个月内,内部人士卖出股票总额为171亿美元,而买入总额仅为13亿美元。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山东兰陵1月10日电 (梁犇 冯磊 刘明才)1月10日,记者走进山东省国营兰陵农场的垦源现代化高科技智慧农业产业园,工人们正在采摘西红柿,15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内,郁郁葱葱的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工人们开着采摘车,穿梭在番茄藤蔓间采摘,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平时你们就是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白加黑’‘五加二’。和平时期最辛苦最劳累、付出牺牲贡献最大的是公安干警。党和人民都感谢你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安战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勉励大家始终不能松懈、不能懈怠,努力锻造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西宁1月10日电 (记者 李江宁)记者10日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普氏原羚栖息地监测面积达639.08平方公里,对该物种栖息地监测已实现全覆盖。

  他们并非天生英雄,选择这个职业就选择了英勇。今天是中国人民警察节,致敬人民警察,愿每一次出警都平安归来!

钱希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