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汉学家马克林:为什么说新疆现实与所谓“种族灭绝”的恶意指控恰恰相反?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15 13:30:55

  中新社喀什6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新疆现实与所谓“种族灭绝”的恶意指控恰恰相反?

  ——专访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

  作者 陈建新 徐雪莹

  新疆自古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如今愈发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中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等地带来现代化发展经验。然而,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持续炒作涉疆议题,如指称新疆存在“种族灭绝”,试图通过不实指控遏制中国发展。“中国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与所谓‘种族灭绝’的恶意指控恰恰相反。”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Colin Mackerras)在“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期间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只需一个例证就足以说明问题:2019年,新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比2010年提高2.35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时就开始研究回鹘历史文化,为何会对此产生兴趣?这些研究经历对您了解新疆历史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马克林:我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解亚洲和中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获得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奖学金。那时我们只研究中国的过去。我对唐朝产生了兴趣,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方似乎对那个时期的中国一无所知。公元七世纪至八世纪上半叶是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却是欧洲非常糟糕的阶段。

  后来我得到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并在那里完成了一篇关于回鹘的论文。回鹘是当今维吾尔人的众多祖先之一,曾出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我对新疆产生了兴趣。在我看来,除了中国西部,新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语言、宗教、民族、艺术、绘画、雕塑、乐器、音乐等都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亚欧大陆,这让我非常着迷。

  中新社记者:新疆及其发展变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马克林:我与新疆的联系源于我对唐史的研究,后来演变为对更深层次的新疆历史及现状的兴趣。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对新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1982年,我第一次访问新疆。而当我有机会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包括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当地经济以及社会和文化发展情况后,我很快明白,西方误解甚至恶意曲解了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我写了两本关于少数民族的书,分别是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sation(《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和China's Minority Cultures: Identities and Integration since 1912(《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自1912年以来的身份与融合》)。这两本书中都有不少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内容。后来我多次访问新疆,又写下一些关于当地历史和现状的文章。上一次来新疆是2018年,我有机会得见自治区北部城市的惊人发展与壮丽风景,还有喀什、莎车等现代化、美丽的南部城镇。

  中新社记者: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这一问题常受到关注。您如何看待新疆在这方面的实践?

  马克林:现代化如何影响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地都很重要。

  据我观察,新疆少数民族会学习汉语,学习读写汉语对他们有益,但本民族的语言没有被压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塔吉克语等民族语言未有偏废。当地更鼓励使用中文,但也绝没有所谓的“语言灭绝”迹象。

  此外,在表演艺术方面,我观察到新疆当地积极推动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传统歌舞的继承与发展。2018年访问莎车期间,我参观了一所培养维吾尔族舞蹈和十二木卡姆表演者的学校,对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国家投入资金和教育资源,将年轻表演者培养到专业水平,希望传统文化存续并繁荣。在喀什,我购买到了一张《十二木卡姆》的DVD。亲身经历告诉我,新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种族灭绝、文化灭绝。如果要消除一种艺术形式,为什么还会投入精力去培养艺术表演者?为什么还会通过录音和DVD推广?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新疆的经济和民众生活。无论是在2018年还是现在,我对喀什的主要印象都是现代和干净,高楼林立,有自来水和电力供给。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持续炒作涉疆议题,如指称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言论 ?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您认为应如何看待新疆?

  马克林:这些言论完全是无稽之谈。进入21世纪,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教育等情况显著改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降低。只需一个例证就足以说明问题。2019年,新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比2010年提高2.35岁。

  此外,中国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与所谓“种族灭绝”的恶意指控恰恰相反。一些西方学者已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年轻的澳大利亚律师杰奎琳·詹姆斯(Jaq James)做了大量详细研究,反驳了相关指控。

  个别西方国家为何采取这种荒谬立场?我认为这是其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手段。

  中新社记者:您曾表示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哪里?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历史文化和古丝绸之路可以提供哪些启示?

  马克林:如何制定面向少数民族的政策,全世界都面临这一问题,中国在新疆实施的政策堪称全球实践典范。中国政府和学者付出了真正努力,充分考虑各地区问题,贯彻落实现代化建设。从创造可持续的工业、生产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来看,现代化至关重要。

  丝绸之路从新疆通往西方,经过波斯到达罗马,见证了亚欧大陆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交流。自2013年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推进,新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其现代化也给中亚、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带来经验。新疆的现代化进程,极大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改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并大幅提升了工业和农业生产,该地区生产总值在短短十年间实现巨大增长。我相信,大多数国家会从新疆现代化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获益匪浅。(完)

  受访者简介: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科学院院士,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戏曲、中国历史、中澳关系以及中国的西方形象等。代表作有《我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文化创新的泉源-现代与传统的衔接》、China's Minority Cultures: Identities and Integration since 1912(《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自1912年以来的身份与融合》)、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sation(《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Western Images of China(《西方的中国形象》)等。

  张强:西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比如暴雨、干旱、沙尘暴等,这几年在持续时间、发生期上都有一些异常反应,比如今年七八月份发生沙尘暴就比较罕见。因此,必须要提高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气象部门要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而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范不只与气象部门相关,需要多部门、全社会联动起来,形成合力。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大会今天(9月12日)举行。中国亚运代表团成员共1329名,其中运动员886人,女运动员437人,男运动员449人,平均年龄25岁,包括了36名奥运冠军。 (总台央视记者 杨威)

  印度“clearias”网站文章在谈论印度优势的同时也提到跨国企业在印度要面临的诸多挑战:复杂的官僚程序和税收制度;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征用问题,特别是企业可能会面临当地社区的阻力;员工的培训和技能培训投入过大;文化和语言差异等等。文章还称,“中国+1”中的“1”并非只有印度,也可能是“中国+N”,其中的热门目的地有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投资激励措施也有吸引力,这让印度各界对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产生一定焦虑。目前来看,在机械制造、汽车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墨西哥、越南等国成为“中国+1”的明显受益者,印度并没有从这个战略中获得客观的收益。原因之一是印度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不断下降,相关贸易政策更为严格,有的动机也并非出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愿望。如果印度不改变现有其贸易战略,就无法从“中国+1”中受益。

  据马文君介绍,斯威士兰本身的石油进口来源非常单一,就是依靠南非。油价波动、美元汇率与南非的油价管制政策等为其造成很大压力,如果无法储备石油,南非一旦断供,斯威士兰将无油可用,所以该国能源部的官网写明,其政策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足以维持经济最多90天的国家战略石油产品仓库”。因此,这个油槽无关台湾能源安全,而是蔡英文这趟窜访送给斯威士兰的“伴手礼”。马文君直言这是“大内宣闹笑话”,至于这座战略储油槽又要花多少台湾纳税人的血汗钱,等“立法院”新会期开议,应该好好算算账。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委内瑞拉是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近年来,中委两国都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史,双方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相互支持,结下了“铁杆”情谊。中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发展同委内瑞拉关系,坚定支持委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社会稳定的努力,坚定支持委方反对外部干涉的正义事业。中委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共同期待,顺应历史发展大势。

  情报战是美国维护霸权的重要手段。放眼全球,举凡地缘政治冲突中,几乎都有美国间谍的身影。对于中国,美国也一直不遗余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进行刺探渗透。此前有数据统计,在中国境内活动的间谍数量有11万人,其中人数最多、最活跃的就是美国籍间谍。在错误认知和冷战思维的支配下,美国对华间谍渗透活动愈发猖獗、也更明目张胆了。比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曾公开表示,该部门“每10个小时就启动一项与中国有关的新调查。”再如,美国中情局专门成立“中国任务中心”并公开招募掌握普通话、粤语、上海话、客家话的中国特工。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在近期出席某安全论坛时,更挑衅称美国重建在华情报网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林诗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