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鹰派立场加剧全球央行分歧 高利率时代或将延长?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6-14 15:30:41

  美联储官员们的最新预测表明,他们预计今年只会降息一次,相较于3月份预测的三次有所减少。此外,官员们还预计本轮降息周期的底部利率将高于先前预期,意味着高利率时代可能比预期更持久,这一政策立场加剧了其与其他已经开始放松货币政策的央行之间的分歧。

  据了解,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最近的会议后并未采取措施鼓励市场对近期降息的预期。他强调,除非美联储更加确信通胀率将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否则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是不合适的。

  与美联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拿大央行上周将基准隔夜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75%,成为七国集团中首个进入宽松周期的央行。欧洲央行也紧随其后,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瑞士央行自3月份起也开始降息。

  美联储的政策分歧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利率的上升可能推动美元走强,吸引外资流出竞争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彭博经济研究分析认为,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可能引发对有害外汇波动的担忧,并可能破坏降低通胀的努力。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克里斯蒂娜·胡珀(Kristina Hooper)指出:“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总体趋势是走向降息,但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美联储这次并未领先,上周我们见证了两个七国集团央行的降息,而美联储却按兵不动。”

  加拿大央行行长蒂芙·麦克勒姆(Tiff Macklem)表示,尽管利率分歧存在限制,但目前尚未接近这一限制。这种分歧可能会强化2024年货币市场的主流趋势,即美国的高相对收益率使投资美国资产和美元成为不容错过的机会。

  日本央行在最近的会议上决定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并表示将在下次会议上具体说明债券购买计划。这一决定刺激了日元的抛售,因为市场原本期待有关削减债券购买计划的细节。

  美国银行货币策略师霍华德·杜(Howard Du)和瓦迪姆·伊拉洛夫(Vadim Ialalov)的研究发现,受美国相对收益率和增长优势的推动,今年的美元购买活动主要发生在美国交易时段之外,并由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主导。

  宏利投资管理公司的内森·托夫特(Nathan Thooft)表示,与大多数其他全球央行相比,美联储目前被认为更 为鹰派。他预计美联储最终会开始降息周期,但相对于其他央行,其利率水平较高,且开始时间较晚。

  瑞士再保险首席经济学家杰罗姆·哈格里(Jerome Haegeli)表示,即使美联储确实降息,鉴于通胀在某些领域依然坚挺且远高于2%的目标,降息幅度也可能有限。

  在关键通胀指标公布三年多来最小年度涨幅后,交易员们认为美联储在9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很大。然而,由于政策制定者警告通胀仍是一个威胁,欧洲央行或其他央行能否进一步采取行动也未可保证,这可能会限制这种分歧趋势。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美洲区首席投资官索利塔·马塞利(Solita Marcelli)表示,另一个风险是降息过早导致通胀再次回升,降息不得不逆转。这正是美联储在启动宽松周期时非常耐心的原因。

  事实上,美联储并非唯一一家倾向鹰派的央行。日本央行因本币持续疲软而面临加息压力,而澳大利亚央行则继续警告价格压力持续存在。这些动态表明,尽管存在分歧,但全球央行在应对通胀问题上仍需保持警惕和耐心。

责任编辑:郭建

  女性地位和生育率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在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传统社会,女性地位比较低,不得已生很多孩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参加工作比例逐步提高,生育率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不是单向的,当社会进一步发展,女性地位和经济独立性非常高时,再增加生育福利,生育率不降反升。当然,这需要社会资源做很大的倾斜才行。

  证据标准明晰后,调查部门对涉及该案事实的278个银行账户进行了査询、梳理,对155件物品、2300万余元人民币存款、数量不等的外币存款及310万余元现金进行了查封、扣押、冻结,对160多个证人、170多个单位进行了走访、取证、复核。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此前也否认称,相关消息不准确,美政府正在密切关注此事。五角大楼发言人莱德同样表示,有关报道不准确。

  5月份的这次中美经贸会谈取得了哪些成果?就此提问,束珏婷表示,双方都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十分重要,就各自关心的经贸问题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可能的合作领域。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和加强交流。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引下,努力管控分歧,共同维护和深化中美经贸务实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梁建章:对,以色列的创新力非常旺盛。全世界的犹太人,差不多1/3在以色列,1/3在美国,还有1/3在世界其他地方。但美国犹太人的创新成果远远多于在以色列的犹太人。

  二阳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体内的免疫力不“够用”了?《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新闻及专家观点,解答你关心的问题。

陈光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