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车间”成增收新引擎——粤桂协作助力广西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07 11:19:35

  “以前我在外面打零工,一个月挣2000块,还不保准。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里,每月至少还有4500块收入!”家住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的黄桂珍对记者说。

  明澄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年前通过粤桂协作引进一家箱包公司,成为社区里的“微车间”。

  “我们公司在县里5个乡镇建了5个‘微车间’,全部设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公司总部也从广东肇庆迁到了广西上林。”该公司副总经理巫建安说。

  “一县一企+微车间”,是粤桂两省区加强协同发展合力的创新做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有需求、当地有资源是 这一模式运行

  “以前,我们最大的烦恼是蚕茧收不上来。”广西靖西市一家丝绸企业的负责人谢乃钧坦言,由于当地原料供应不足,发展一度受限。

  在粤桂协作机制助推下,靖西市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1479万元,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群众种桑养蚕,建设了一批“标准大蚕房”“小蚕共育室”等“微车间”,蚕茧原料问题得到解决。

  “如今,全市桑园面积已达18万亩,带动19个乡镇256个村1万多户发展种桑养蚕,鲜茧年收购量已突破200万公斤,企业发展后劲十足。”谢乃钧说。

  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激励也是这一模式成功运行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粤桂协作工作队领队邝兵介绍,两省区明确,凡吸纳广西籍特别是协作县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0人或脱贫人口不少于5人,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企业,即被认定符合“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共建条件,给予相应奖补。目前,广西已对首批经营发展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多、群众口碑好的39个“稳岗就业基地”给予了认定挂牌,各协作县也纷纷出台与“一县一企”有关的奖补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一县一企+微车间”模式,精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稳定就业岗位,在广西各地大受欢迎。

  吴静宜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人,曾在广东务工,通过粤桂协作招商引资,返乡投资创办工艺加工品“微车间”。“车间主要加工半成品,再由广东总公司组装为成品,在欧美、日本等地销路很好。目前共有员工48人,其中17人来自脱贫户。”吴静宜说。

  “目前,广东、广西两省区发挥‘一县一企+微车间’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作用,已帮助76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赴广东就业38万余人。”邝兵对粤桂劳务协作助力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充满信心。(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韦继川)

  值得注意的是,3月21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三次会议在香港举行,会议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共同主持。这是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的首次“实体”联席会,双方在会上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就包括《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协议》。

  我以为,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允许差异的存在。有些人认为,浙江这次补贴水平较高,会让各地产生攀比的风险。我个人并不太认同这种观点,生育支持政策各地都还在起步过程中,要允许这些探索,要包容差异的存在。各地的人口发展形势不一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在国家统一原则的指导下,应当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去制定自己的政策重点和支持力度。

  不过,由于国家补贴的退出是有计划、按照梯度逐年进行的,汽车企业早有心理准备,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苗圩谈及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时称:“政策的退出对于今年上半年相当一段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售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影响可控。”

  其中,沪苏两地党政代表团均驻足的科大讯飞是合肥“中国声谷”的龙头企业,而杭州的申昊科技专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紫光恒越专注于建设自主可控实验室及数字化研发生产项目。

  从全球范围来说,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中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让行业人士没有料到的是,价格战很快由新能源汽车领域蔓延至整个汽车产业,众多燃油车企业为了争夺或稳住市场份额,纷纷参与到这一场疯狂的行动中。

张美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