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 包含3个专题报告

来源: 顶端新闻
2024-06-20 14:21:57

  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部1月5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完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包含“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报告,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全球土地覆盖净变化总面积约为533.27万平方公里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报告显示,从1985-2020年,全球森林变化和不透水面扩张导致的碳损失呈加速态势,累积碳净损失约为250.3亿吨碳。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显著,其净变化总面积约为533.2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不含南极洲)面积的3.63%。其中,不透水面增幅最大(104.43%),增加面积为55.88万平方公里。森林损毁(582.17万平方公里)和森林恢复(342.16万平方公里)在不同区域同时发生或同一区域交替出现。1985-2020年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12.1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由每年6.84万平方公里增加至19.89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全球森林净减少速率在2010-2015年间达到峰值,约为每年9.21万平方公里,随后略有降低。监测结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导致的碳损失主要来源于森林损毁和不透水面扩张。1985-2020年的35年间,森林损毁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297.10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45.10亿吨碳;森林损毁碳损失呈加速态势。不透水面扩张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4.48亿吨碳,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5.94亿吨碳,碳损失速率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

  森林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这35年间,全球森林恢复的碳吸收约98.40亿吨碳,南美洲、非洲和亚洲贡献较大,约占总量的80%,但全球森林恢复碳吸收仅能抵消约30%的森林损毁碳损失。全球森林变化造成的碳损失与碳吸收相互抵消后,净碳损失总量约243.80亿吨碳。因此,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28.74亿吨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主要成果和结论包括:一是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同比增产。2023年全球极端事件对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为28.74亿吨,同比增加1414万吨,增幅0.5%,其中,玉米产量10.70亿吨,与2022年减产年的10.45亿吨相比,增产2471万吨,增幅2.4%;水稻产量7.53亿吨,同比减产116万吨,减幅0.2%;小麦产量7.33亿吨,同比减产750万吨,减幅1.0%;大豆产量3.18亿吨,同比减产191万吨,减幅0.6%。由于受2022年粮食减产的影响,且个别主要出口国收紧对外出口政策,供应量减少,全球大宗粮油供应形势总体趋紧。

  二是近40年来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16个玉米主产区、12个水稻主产区、12个小麦主产区以及5个大豆主产区分别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结构调整以及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的抗旱能力。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旱对各主产区种植面积中约57%的玉米、46%的水稻、55%的小麦和53%的大豆生产的不利影响。中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但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部分主产区的抗旱稳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20年来全球耕地休耕呈下降趋势。全球耕地休耕面积由2000年的2.07亿公顷下降到2022年的1.11亿公顷,减幅46.4%,年平均休耕面积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7.1%。尽管2022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多发导致被动休耕增加,但耕地休耕面积仍处于近20年低位,反映了全球通过减少主动休耕,应对加剧的粮食安全压力所做的努力。总体而言,耕地休耕状况变化对全球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极端事件引起的被动休耕导致粮食产量剧烈波动。

  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

  “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专题报告主要有三项成果和结论:一是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呈现损失状态。2001-2020年,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量分别为26390亿吨、47390亿吨和3060亿吨,相应的损失率分别为1320亿吨/年、2370亿吨/年和150亿吨/年。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各流域的冰川物质损失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均与全球变暖有关。此外,南极冰盖物质损失与南大洋绕极深层暖流入侵有关;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与季风强度减弱导致的降雨量减少和消融量增加有关。

  二是南北极冰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呈加速状态。2001-2020年的20年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约21毫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3.1毫米;其次是南极冰盖,贡献了7.3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微弱。

  三是南北极海冰与青藏高原积雪的整体规模出现明显萎缩。这20年间,北极海冰密集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海冰厚度亦呈下降趋势,一年冰厚度的减薄趋势快于多年冰;南极海冰密集度变化不显著,但海冰厚度总体下降;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面积比例总体下降,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怒江流域下降显著,阿姆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气温变化与积雪面积比例变化趋势负相关显著,恒河流域降雪变化与积雪面积比例变化正相关显著。

  中国将长期持续推进“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介绍说,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3大主题,已陆续发布涵盖11个专题序列的31个专题报告及127个数据产品。专题序列包括陆地植被、陆表水域和城市3类典型要素,粮食生产与安全形势、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4类热点问题,以及洲际尺度生态环境、“一带一路”、冰冻圈和生态环境脆弱区4类重点区域

  2023年是中国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的第12年,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联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完成2023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世界公开发布,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中英文网站提供在线免费共享服务。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表示,“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并通过地球观测组织等国际合作机制平台,积极拓展地球观测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以全球视野进一步推进年度报告工作,助力形成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完)

  据铁路部门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铁路杭州站预计发送旅客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其中节前发送228万人次,节后发送308万人次。热门方向集中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山东等地。

  7日,2023年中国春运开启,持续40天,到2月15日结束。据北京交通部门预测,铁路、民航、省际客运进出京总量将达到2536万人次,日均63万人次。其中,铁路方面,北京地区预计发送旅客993.4万人。

  硅业分会分析称,近两月硅料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硅片企业7-10天的高库存状态持续,且可灵活调节开工率,硅料的实际需求和预期需求明显减弱,而同期硅料企业扩产增量仍在持续释放,可见的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使得部分潜在库存压力较大的企业率先让价成交,导致近期硅料价格呈现大幅下跌走势。

  - 任何议员都可以提出罢免众议长的动议;

 <strong> 该校此前有类似情况发生吗?</strong>

  长期以来,中国以行动为导向,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破解非洲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瓶颈。近日,肯尼亚智库“跨地区经济网络”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过去15年,中国在非实施的路桥等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真实可见”地改变非洲地貌,帮助非洲国家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和市场融合。非洲人民普遍称赞这是“值得尊敬”的成就。

王昱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