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源头”千年民俗新传承

来源: 广西新闻网
2024-06-10 01:08:31

  中新社岳阳6月9日电 题:“端午源头”千年民俗新传承

  作者 付敬懿 徐志雄

  江面之上,龙舟 手甩开臂膀奋力划桨,掀起阵阵水花如巨龙奔腾;江岸边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湖南汨罗市,端午期间弦歌不绝、桨声不断。

  第一次在此“奋楫击水”的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叶锦玮说,这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江上有太多故事,在这里参与龙舟竞渡,有一种穿越千年和古人并肩作战的感觉。”

  龙舟竞渡,是汨罗端午习俗中最鲜明的元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沿岸百姓纷纷发舟打捞。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相沿成习,逐渐衍生出龙舟竞渡等多项民俗活动。

  “汨罗的传统龙舟是龙头凤尾‘飞凫式’,凤尾由多根长竹片上色而成,划动之时可见凤尾闪亮摇曳。”65岁的龙舟制造技艺非遗传承人许桂生表示,汨罗传统龙舟的风俗绝不是“做一条船”那么简单。

  按照汨罗传统龙舟风俗,一艘龙舟的制作凝聚着整个村庄、社区的奉献,制作龙舟更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责任感去做好,每一条龙舟登江前还必须有掌墨师进行祭龙头、上红、点睛等一系列仪式。

  出生于“龙舟世家”的许桂生20岁就开始造龙舟。近些年,随着龙舟运动的推广普及并成为国际性体育比赛项目,他制造的各类龙舟“划”向了中国各地,制造工艺也不断改进。

  许桂生介绍,随着人们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龙舟材质从单一的木材,逐渐加入玻璃钢、环氧树脂、木制与玻璃钢等。除了传统龙舟,“南舟北移”因地制宜产生了旱地龙舟、冰上龙舟等。

  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是端午民俗中流传最广的三项。在汨罗,随着当下年轻人越来越注重潮流、养生,包粽子、挂艾草习俗与现代科技创意相融合,所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正悄然走俏,甚至出口到了美国和东南亚地区。

  艾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汨罗出产的艾草品质好、出绒率高,是加工艾制品的优质原材料。汨罗端午艾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将古法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制作成艾草香囊、眼罩、坐垫、护膝等,成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走进湖南汨罗江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含艾草手环、五彩绳、不同口味粽子的端午“盲盒”深受顾客青睐;绘有古风山水图的手挽袋,既是粽子礼包,也能搭配着装;抽拉礼盒,就能看到龙舟竞渡场面……这里各类端午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注重年轻人的需求,适应潮流作出改变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湖南汨罗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伏泽诚说,将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和年轻人喜爱的元素相结合,如今汨罗出品的粽子、艾草等不再是简单的食品和驱邪纳福的挂饰,而是将人文历史、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承载着端午文化走向五湖四海。(完)

  欧莱雅北亚区及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副总裁马斯明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出境旅游消费国之一。优化调整后的防疫政策对中国及全球旅游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西安2月9日电 (李一璠 白春 马骁)记者9日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西安局)获悉,截至8日,今年以来,国铁西安局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32.6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40%,达到2019年同期旅客发送量的94%。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分析研判,部署实施三峡北线船闸换向运行“春风行动”,通过政府网站、官微、调度广播提前发布换向公告,集中力量开展过闸船舶百分百安检,科学安排船舶有序过闸,着力疏解三峡大坝上游水域船舶待闸压力。

  雨雪天气,路面极易出现结冰现象,影响交通出行。北京市气象台9日上午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已出现降雪天气,地表温度低于0℃,易形成道路结冰。气象部门提示民众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现在西红柿的产量更加稳定,相比过去能提升3倍到4倍。”付文琦认为,传统的种植模式使得温度、光照、肥料等环境不可控,会有一些劣质果的产生,这是一种资源浪费。“通过对温光水气肥精准把控,我们让种植的番茄品质更加均匀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完)

詹梅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