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传播乞巧文化 “巧姐巧妹”:我们是受益者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20 22:21:14

  中新网兰州12月12日电 (闫姣)在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大山里,有一群“巧姐”“巧妹”,她们祖辈传承“独立、自强、自信”的“巧娘娘”精神,有的留在家乡甘当乞巧文化“摆渡人”,有的飞出大山,走进北上广深,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现年43岁的赵君平是西和县姜席镇青沟村人。她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乞巧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用文字记录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坚守、传播乞巧文化。

  “我深受乞巧文化的影响,是受益者之一。”12日,赵君平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因为耳濡目染,她从6岁起参加乞巧活动,15岁就因能歌善舞被举荐为巧头,通过新编乞巧歌曲,向姐妹们传递热情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逢年过节操心一大家子的‘掌柜的’。”她说,在那时,她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还收获了一份幸福美满的婚姻。

  “现在的女性乞‘巧’,更多的是想要智慧。”担任传承人后,赵君平一边通过校园、传习所宣传乞巧习俗,一边深入各个乡村,纠正乞巧“走样的创新”,也通过采访当地老人,记录“原汁原味”的民俗细节。

  西和县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当地乞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至今活跃在当地300多个村落,经常性参与者有50多万人。乞巧文化中尤为重要的“巧娘娘”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当地女性。

  “90后”张闲闲是走出大山的女性之一。受当地浓厚的刺绣文化影响,她从小擅长刺绣。后来,她前往上海拓刺 绣事业,成立刺绣公司,销售绣品之余,承接“私人订制”绣品,成立刺绣培训班,继续分享、传播家乡传统文化。

  在张闲闲看来,西和刺绣的原生态、地域性、做工精美等特点,是备受都市消费者喜爱的原因。为更好适应市场,她为家乡绣娘提供学习机会,提高花样、配色等方面的审美。

  “我们公司做大做强,也带动了家乡的姐妹,现在她们凭借刺绣技艺,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至4000元。”张闲闲说,为促进西和刺绣产业在上海健康发展,她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加入刺绣设计人才的定向培养计划。

  西和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年均输出劳动力达11万余人。该县创建乞巧嫂、乞巧妹、乞巧汉子、乞巧驾驶员、乞巧之乡家政等劳务品牌,“乞巧”系列劳务品牌务工人数占年均务工总人数95%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都有他们务工就业的身影。(完)

  孩子们周末不回家,跑去看他做手工。王印决定带着他们“开干”。他们曾一起看过一部名为《武士刀传奇》的纪录片,片子里讲,一把武士刀会经过反复锻打,最后的成品有5000多层纹理截面。这个细节打动了一位小男孩,他说,老师,我也想做一把武士刀。

  按照王印的说法,水火箭的原理其实跟真正的火箭一致。舱体主要由饮料瓶衔接而成,把水注入“动力舱”,加入高压,在反冲力的作用下,“水火箭”就能快速升空。

  “目前不知道患者的情况。”李先生表示,晚上11点左右,虽然明火早已扑灭,仍有不少住院患者的亲属在现场等待。得知失火的消息后,有的人从下午三点赶来等到现在,仍无法得知住院的亲属目前情况如何。其中,部分亲属情绪比较激动。

  市场准入规则是外资最大的关切点之一。在这些方面,中国吸引外资仍有可优化的空间。中国欧盟商会副总裁Jens Eskelund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公司主要希望平等的市场准入和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并重视任何能够恢复中国商业环境的可预测性、可靠性和有效率的政策。

  詹德斌认为,尽管政治制度不同,但中韩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共性仍非常多。目前民间出现的“共性越多、矛盾越大”的奇怪现象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中韩民间交流也将出现新的面貌。权起植也表示,随着韩中交流逐渐增加,韩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将会减少。

  王印表示支持,那就去做吧,他帮小男孩找来一些基础材料。没想到,小男孩扎进去了,在两个月的课余时间里,他做了十几把,终于做出一把满意的木质武士刀。一次,小男孩嫌做出的刀不够精细,偷偷抹泪,但很快,又重新拿起工具投入制作。

张广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