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滥打生长激素,当心“追高”变坑害

来源: 澎湃网
2024-06-04 18:34:10

  身材高大,择业、择偶就有优势;个头矮小不仅别人看不上,自己也感到自卑。社会竞争激烈,身高几乎已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高人一头”,若难以做到,至少不能“低人一等”。担心孩子最终“长不高”的家长,就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增高,给孩子打生长激素,也在家长的增高“工具栏”里。有些医生看到赚钱的机会,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进一步加剧了滥打生长激素现象。

  孩子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可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顾名思义,生长激素参与生长,缺乏会导致特发性矮小等疾病,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补充生长激素。此外,有些早产婴儿(小于胎龄儿)出生后生长迟缓,可适当补充生长激素。只要遵循诊疗规范,按照适应症用药,注射生长激素就会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好手段。

  生长激素不可缺,但也并非多多益善。激素超量副作用就会很多,像何丽的孩子这样经常感冒发烧还算小事,严重者还可导致甲状腺机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关节疼痛、脉管综合征等。公众不能“谈激素色变”,但对激素的副作用也不能视而不见。

  把特殊疾病的 特殊治疗手段,当作普适性手段,是十分常见的健康误区。被泛化的断骨增高、被滥用的降糖药减肥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生长激素被滥用再次说明,针对性很强的医疗项目被生活化和普及化、特殊药品被当常用药品滥用等,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只看到药品的治疗作用,看不到毒副作用,则是健康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的短板。明知减肥禁药毒性极大,仍敢豁出去用药;非法诊所以数倍剂量使用激素或抗生素所产生的短期“神效”,让部分民众以为“神医在民间”等,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治理生长激素滥用除了要就事论事,还应该上升到正确看待药品的作用与毒副作用的高度,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科普,让民众不再对药品的毒副作用满不在乎。

  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表现较为疲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

  1月6日08时至7日08时,新疆北疆北部、吉林南部、辽宁中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北疆北部、辽宁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10~14毫米)。贵州西南部、云南东部、海南岛中东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辽东半岛、山西中部、河北北部、山东半岛等地部分地区有5~6级风。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东海大部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北部湾将有6~8级、阵风9级的东北风。

  <strong>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让干部醒悟、知止</strong>

  《通知》围绕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以及激发品牌消费潜力3个方面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和具体任务,明确相关工作要求,着力提升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联动、融合、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strong>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strong>

  “截至10月,国内造纸及印刷业累计亏损总额达181.7亿元,创1999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并且在疫情影响下,国内造纸行业可能要继续经历数个月的‘阵痛期’。”潘盛杰表示,“好在造纸行业目前资产负债率尚可,龙头企业并没有伤到元气。”

童杰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