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斥资3.5万亿“强军壮武”,意欲何为?

来源: 宣讲家
2024-06-24 19:44:15

  中新网6月24日电(史小敏 华丹)日本《读卖新闻》6月8日报道,防卫省于2023至2027年度列支高达3.5万亿日元(约合224亿美元)研发预算,重点用于研制远程岸舰导弹、高超音速武器、智能无人装备与技术,而这些大多是远程攻击武器和新域新质装备。

  美国纵容日本“往前冲”

  2023年被日方称作“根本性强化防卫力量建设元年”,此后日本军备建设骤然提速,持续投巨资发展远程攻击装备,究其缘由,动因有三:

  第一,为迈向“政治军事大国”奠基铺路。二战后,国际社会警惕和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不许其发展核武器、航母打击群、巡航导弹等进攻性武器。

  但近年来,美国对日“军事松绑”迹象渐显,日本趁机于2022年发布《国家防卫战略》,提出用10年时间生成包括防区外打击、无人作战、综合防空反导等7种核心作战能力。

  为推行这一战略,长期执政的日本自民党以“周边威胁”为借口,视邻邦大国为“空前战略挑战”,不断加快“强军壮武”步伐。

  第二,配合美军担负更多任务。以往美日军力部署呈“美主日从”的格局,日本军事战略与美国深度捆绑,特别是日本海上和防空力量,基本沦为美军在亚太的“反潜扫雷分队”和“防空反导分队”。

  但美国为规避潜在对手饱和火力攻击,计划将部分驻日军力撤出第一岛链,日本开始填补前者留下的军事真空。比如,驻冲绳的美海军陆战队约5000人将转移至第二岛链的关岛,而把一线“阻击任务”交给日本。

  对此,日方回应积极,不但加快向该国西南地区投入兵力装备,还在情报侦搜、防空反导、反潜扫雷、两栖与机降作战等领域与美加强合作。

  第三,经济层面的考虑。日本希望通过扩大自研装备出口来提振国内军工产业活力,助推本土经济发展。

  以往,日本被禁止出口杀伤性武器,但随着军事战略朝着外向型、攻防兼备型转变,其想方设法引导企业自主研发新装备,减少对美依赖。

  如果这些“日货军品”能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既可攫取到稳定的高收益,还能刺激企业科技创新,从而对日本工业乃至整个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日本既想要矛,又想要盾

  当前,日本正在打一套“组合拳”,即陆海空多维并举,自主研制系列化远程攻防武器和智能无人装备,相关动态值得外界密切关注,先说陆基装备——

  一是追求“远”。陆自现役12式岸舰导弹射程不到300千米,刚够封锁宫古海峡。按照自卫队的升级改造计划,新型导弹打击范围将扩至1500千米,并新增舰载和空基发射2个型号,真正做到陆海空通用化。

  据介绍,陆基新型导弹的升级改造工作将于2025年完成,海基和空基版本2028年之前定型,到2032年,陆自岸舰导弹营会从5个增至7个。观察地图不难发现,若将之部署在奄美大岛、宫古岛、石垣岛,势必对周边邻邦的海上舰艇、沿海地带,甚至内陆纵深区域都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加速“快”。为突破对手防空网,日本加速研制高超音速滑翔弹。有资料显示,该型滑翔弹从地面发射到达一定高度后,从助推器分离的弹头凌空滑翔,从正上方向对手移动目标发起攻击。

  2023年,日本已开始量产射程数百千米的基本配置型滑翔弹,2024年末将组建高速滑翔弹营。

  同时,陆自还在加紧研制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武器,射程可达2000至3000千米,预计2027年后部署,以此组建“远程导弹部队”。

  三是注重“防”。如果说前述武器是攻击的矛,那么改进型03式中程防空导弹则是日方打造的盾。

  日本防卫装备厅计划2023至2027年开展研制,2028年前完成实战运用试验,也分为基本配置型和改进型两类。

  基本配置型预计2026年前列装部队,可用来应对新型近程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滑翔弹。而改进型则可拦截中程弹道导弹,为日本大中城市提供防空保障。

  进攻,进攻,还是进攻

  新型海空装备方面,日本也有一系列大动作——

  第一,建造搭载垂直发射型导弹的新型潜艇,强化水下防区外打击能力。

  海自设想列装新型潜艇后,每根导弹发射管可容纳7枚“战斧”巡航导弹或若干枚高超音速滑翔弹,以有效打击对手军事基地、战区指挥部、指挥信息系统、弹药库等重要目标,尽可能削弱对 手反击能力。

  第二,研制各型机载巡航导弹,强化空地打击能力。

  未来10年,空自将大力发展空地和对舰攻击能力。当前,空自F-2战机配备ASM系列空射岸舰导弹,射程仅100千米,今后将升级为陆基12式岸舰导弹的机载型号。

  鉴于射程500至900千米的巡航导弹在中远程进攻方面优势突出,日本除引进美国与挪威共同研制的联合打击导弹(JSM)外,还大力研制防区外巡航导弹(JASSM-ER)和远程隐身岸舰导弹(LRASM)。

  特别是空自的F-35A隐身战机,未来搭载新型导弹后,或具备对周边国家五代战机以及地面、海上目标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第三,无人智能技术赋能,强化战斗成效。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无人智能技术的开发运用,将之视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无人机方面,日本在无人机态势感知、敌情研判、自主交战等关键领域重点发力,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

  无人潜航器方面,日本正研制用于通信中继、水下反潜的新型装备。海自以“海洋环境探测”为名,已装备新型无人潜航器,下一步将突出军事用途,与声学测量船协同运用,夺取水下作战的非对称优势。

  无人艇和无人两栖突击车,日方的研发、列装速度也很快。近年举行的自卫队夺岛演习、日美“利剑-2023”联合军演中,海自无人艇屡次亮相,被用于航道封锁和秘密渗透。而在研的无人两栖突击车,号称能越过礁石实现全天候、全地形抢滩登陆,被鼓吹为“夺岛神器”。

  殷鉴不远,劝日方勿蹈覆辙

  如今的日本,又一次站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而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社会似乎弥漫着一股微妙诡异的气氛。

  1936年日本“二二六兵变”掀起刺杀潮,多名政要死伤,军国主义统制派上台掌权,从此走上全面侵华和对外战争的不归路。无独有偶,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街头演讲时遇刺身亡。2023年4月,陆自第8师团长坂本雄一因直升机事故坠海身亡。一连串事件使得日本国内政治空气骤然紧张,主张扩军备战的军国主义思潮浊流涌动,这一幕与当年何其相似。

  不仅如此,全面侵华前10年左右,日本也曾大规模开展装备自研,陆续列装了九六式轻机枪、八九式掷弹筒、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零式战斗机、伊型潜艇和多艘主力航母。正是这些新式武器,极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野心。

  而今,日本当局无视日元贬值、物价上涨、民众生活承压的严峻现实,再次史无前例地大涨军费,投入巨资研发各种远超自卫需求的尖端装备,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殷鉴不远,奉劝日方汲取历史教训,勿蹈覆辙,同时希望其看清美国利用、操控日本的真实用心,莫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援引最新数据报道称,澳大利亚3月对华出口飙升至近两年来高位,达到约19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8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但低于2021年6月的217.6亿澳元历史峰值。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块和铁矿粉出口量分别较前月增长24.3%和17.7%;对华动力煤出货量较2月激增125%。此外,就另一项大宗商品——大麦的对华恢复出口,双方也在积极协商中。中国商务部决定自今年4月15日起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所适用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进行复审。同样在4月,澳大利亚宣布暂停对中国向澳大麦征收“双反”关税一事向WTO提出的上诉。澳出口商对法瑞尔访华充满期待。南澳州龙虾捕捞协会负责人图马佐斯接受ABC采访时表示,2020年以前,南澳州每年出口到中国的龙虾有1800吨,中国市场占总出口量的90%,但澳中关系恶化后,销售额大幅下滑。图马佐斯坦言,即使协会努力开发新市场并扩大澳国内销售,但至今只恢复不到50%的销售量。他表示,澳龙虾捕捞业者和出口商密切关注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对华政策,尤其期待法瑞尔能够从中国带回好消息。《环球时报》记者5月初在西澳州首府珀斯访问期间在当地超市看到,龙虾每公斤售价跌至29澳元,与2020年前每公斤至少80澳元的价格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澳葡萄酒行业在过去3年受到的打击更大。不少出口商遗憾地表示,一度占据中国葡萄酒进口份额第一名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在2020年后对华出口几乎为零。

  城镇单位是指城镇地域内从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就业人员工资是指单位就业人员领取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网红营销那套,放在锦州烧烤上不行,原因很简单——得不到本地人认同。你问一个锦州人,“锦州烧烤哪家最好吃”,1000个人能给你2000种答案。唐鸡头、小国凤爪、晓波、老白、御烧烤……都知道“锦州烧烤烤一切”,每家的特色、口味各不相同,难分高下。

  GDP前十阵营中,深圳表现最为亮眼。今年一季度,深圳GDP达到7772.19亿元,同比增长6.5%,在十强城市中排名第一。相比去年同期,季度增量高达700亿元,以10%的名义增速领跑万亿城市。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11日报道,法瑞尔在出发前表示,此次访华他将致力于“推动解决悬而未决的贸易障碍”,“大力提倡全面恢复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畅通无阻,涵盖所有行业。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也符合澳大利亚出口商和生产商的利益”。法瑞尔抵京后在机场停机坪向随行记者表示,他希望带着解决方案返回堪培拉,“没有什么比澳中两国之间牢固的贸易关系更能促进地区和平了”。他同时重申,在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争端时,将优先考虑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反观常州,则更加聚焦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根据常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其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都要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还要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这也将成为常州冲刺万亿城市,乃至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的重要底气。

刘政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