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的这朵“花”何以芳香华夏?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04 01:33:30

  中新网三门峡5月15日电 (韩章云 李悦 王珊)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时期的彩陶 ,其典型纹饰花瓣纹广受关注。

  5月14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庙底沟博物馆,透过精美的仰韶彩陶花瓣纹,感受仰韶先民们的创造力,感受6000年前的这朵“花”何以芳香华夏?

  该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讲述庙底沟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重要影响,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类型最全、年代跨度最长的史前文化展览。

  在该馆的众多彩陶中,花瓣纹彩陶盆可以称得上是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它口径31.9厘米、底径13.2厘米、高20.3厘米,泥质黄陶,器表做磨光处理,钵体盆形,上腹以黑彩绘出多组交错的弧线三角、圆点、线纹等,组成一周连续的花瓣纹,纹理优美、线条流畅、色彩古朴,极具艺术感。

  据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介绍,花瓣纹是庙底沟文化最具标识性的纹饰,包括单瓣式花瓣纹、双瓣式花瓣纹、四瓣式花瓣纹以及多瓣式花瓣纹。

  为何仰韶先民要在器物上绘制花瓣纹?王宏民认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植物的生长规律已有观察,花具有生命繁衍的意义,在生活器物上描绘出花的纹饰是一种对生命繁衍的美好寄托,这是“繁衍之花”。

  考古学家严文明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他认为,假如把中原地区看成花心,其周围依次分布第一重花瓣、第二重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具有超稳定结构。王宏民表示,“盛行花瓣纹的庙底沟文化,它分布范围广,辐射影响大,似重瓣花朵般盛开在中国大地上”。庙底沟文化也被视为“文化之花”。

  他补充道,古汉语中“花”与“华”同音,两者意义相通,故一些学者认为,仰韶彩陶上的花瓣纹可能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这就是“华夏之花”。

  王宏民称,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绵延两千年,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根脉。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携带着彩陶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史前时期的艺术浪潮”,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

  青铜时代,最早由丹麦国家博物馆首席馆长汤姆森· C·J提出。19世纪初,汤姆森将馆内藏品按制作材料作了分类,划分出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代。三个时代相互衔接,概括了几千年人类发展史。

  事实上,纽约前市长白思豪在2015年已经指定农历新年为公校假日。然而,今年农历新年恰逢星期日,纽约市教育局未按联邦假日规则顺延假期指定周一补休,引发该市华裔社区强烈不满。此项决议案的通过,确认了农历新年在纽约市的法定公共假日地位。

  被问到《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是不是对原著故事的重塑时,郭帆表示,内核是没有变的。刘慈欣建立了《流浪地球》最宏大的一个支点,即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一个深厚的文化属性,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他们只是基于这个基点,与时俱进地拓展世界观。《流浪地球》刊登的时候是2000年,那个时候,移动端手机还不发达,还没摄像头,还没有moss。但到了今天,23年以后,我们的生活已然被科技改变了,被技术改变了。所以为了能够让今天的观众有更多共鸣感或者认同感,他们把更多算法的、数字的、虚拟的东西引入到电影创作中,替换了一些概念,这样的改动就会把之前地球派和飞船派在原著小说里的争斗,变成了一个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争斗。

  不过,这也意味着传统“关键词”搜索的商业模式也会逐渐被打破。以往搜索引擎大多都是通过信息流广告、搜索推广等方式进行广告投放,而这些都建立在搜索结果是信息链接的基础上,一旦ChatGPT上位成功,这种广告模式将面临挑战。

才换来了这份荣誉

  本次比赛设有男子、女子500米竞赛项目,包括青少年甲乙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5个组别,共71名选手参赛。上到64周岁,下到11周岁,市民们不分老幼走上冰场,参赛热情高涨。

陈伟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