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托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17 09:51:18

  阅读提示

  近两年,不少城市试点老幼共托模式,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托育两大难题,让“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后顾之忧得以缓解。

  “爷爷,您跳得不对,应该左脚抬起来!”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一家托育园的户外活动草坪上,一群“老小孩”与“小小孩”排好队形,正踩着节拍跳舞,孩子稚嫩的纠正声引得老人们爽朗大笑。

  一个场地实现老幼双重照料

  2023年上半年,广东厚德世家养老在其运营的社区长者服务中心布局托育点,并利用现有场所,改造出50~100平方米的空间,为老人、孩子各提供15个托位。

  “老人将孩子送到长者服务中心后,就能在这里参加老年课程学习,或者各式兴趣活动以及理疗养生。”厚德世家养老创始人马静说,一个场地、一家机构解决了老人和孩子的双重照料问题。

  养老网点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康复训练、助餐助浴、老年大学等全方位服务;托育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学育儿亲子课等一站式服务。

  谈及探索老幼共托服务模式的初衷,马静直言,她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大,对“隔辈亲”深有体会。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又积攒了丰富的养老行业经验,为探索老幼共托模式积攒了优势。

  为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近两年,不少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据媒体报道,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其中,去年新增注册9.2万余家,相比2022年同期上涨20.3%。

  “老幼共托模式的出现是一种市场行为,既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深圳市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月明说。

  通过活动让老幼双向互动

  “老人和孩子会一起参加游戏、手工等互动课程。”沙河街道深铁懿府托育园园长陈园园介绍,“一老一小”团体形成角色分工,孩子们往往是“气氛组”,用笑声和动作传递快乐,老人则是实力派,在孩子们无法完成课程任务时给予帮助。

  记者了解到,一些老幼共托机构通过开展祖孙亲子课堂、老幼生日会等多种形式活动,丰富隔代教育知识。同时,在代际互动中,老人和幼儿的情绪价值得到充分满足。

  走进晚晴苑养护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野趣横生的晚晴花园。这个由老人们设计打造的适老化共建花园,是幼儿和老人的户外乐园。花园外围挂满孩子们的童趣画作。在养护院内,老人和孩子能一起玩投篮套圈、积木搭建、绘画涂鸦、跳拍手操等互动游戏。

  “在居民区建养护院,创设阳光热闹的环境,能让老人更有活力。”马静介绍,很多老人并不喜欢独处,融入社会环境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对生命的向往也会更强烈。对孩 子而言,老幼共托模式有利于让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尊老,同时接受生命教育。

  “老幼共融其实并不局限于养护院内,而是延伸到了家庭,架起祖辈、年轻父母间关于幼儿养育的沟通桥梁。”胡月明说,通过活动前教研、不定期的科学育儿讲座等,给老人创设机会了解年轻一代的教养观念,同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幼儿家长传递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教养观念和礼仪,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

  “老幼共托模式让‘一老一小’在同一空间得到照护,有利于实现孝道和敬老优秀文化的传承。”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社区居家健康养老分会顾问邱传旭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老幼共托不能仅停留在打通物理空间层面,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层面实现共融。

  以开放心态尝试老幼共托

  谈及开展“老幼共托”业务的挑战,马静认为,幼儿园、托育、养老业务分属三个不同部门,企业在开展老幼共融业务时,审批、日常管理上都得跑不同部门,沟通成本较高。此外,机构往往还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对此,胡月明亦有同感。他认为,“一老一小”分属不同部门主管,应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此外,老幼共融需各方共同发力,例如,相关部门应引导年轻家长参加老幼共融活动,推动养老育幼观念转变,同时,加大行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的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也应加强老幼共融体系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

  在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陈开萌看来,老幼共托模式值得推广,一方面,小孩能让老人感受到生命力,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延续有帮助;另一方面,老人也能向孩子们讲述人生阅历故事。

  “但是推广该模式也会面临一些困难,例如,既有养老机构,又有幼儿园或托育园的场所并不多;一些家长可能对将老人、小孩共托存在顾虑。”陈开萌建议,相关部门应鼓励和引导机构尝试新模式,家长也应以开放心态尝试老幼共托。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上图)周三与国防部长奥斯汀一起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这个听证会是专门讨论五角大楼2024财年的预算申请的。

  抛出“中国挑战”的论题后,米利接着提出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不仅要跟上(中国的)步伐,而且要超过(他们的)步伐,这样才能确保和平。”

  当然,在云冈石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的过程中,也不乏中国学者的身影。1919年,史学家陈垣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记大同武州山石窟寺》的文章,对云冈石窟的历史进行了考证,11年后他又发表《云冈石窟寺的译经与刘孝标》,首次论及云冈的译经活动;1926年,陈万里撰文《云岗石窟小纪》;1929年,叶恭绰写作《大同云冈石刻毁失记》,呼吁对石窟加以保护;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一行考察云冈,并撰写了《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从建筑专业角度阐释了云冈石窟的价值,同年,顾颉刚也编辑了《云冈造像史料》;1936年,周一良发表《云冈石佛小记》 ,大同学者白志慊出版《大同云冈石窟寺记》……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中国学者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但未能建构出足够全面而精细的理论系统。因此与许多古迹研究相似的是,云冈在中国,云冈研究却在海外。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解释称,封关运作的核心是在经贸领域,针对的是经济活动,体现在对进出商品的关税调整上。

  我当然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天桥、前门的街道与建筑越来越整洁、漂亮;光顾生意的客人,从附近的街坊发展为全国各地的游人,店里常能听到五花八门的口音。

  面对复杂多变的“敌”情态势,编队指挥员沉着冷静,综合分析战场态势,指挥编队各舰进行烟幕释放,各舰利用烟幕快速机动,占据有利阵位对“敌”舰进行火力打击。

张雅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