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千年古树焕“新生”

来源: 新浪新闻
2024-06-11 13:59:48

靠逼视频 。第34节  作为我国首支国家级综合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中国救援队伍包括了指挥、行动、医疗、保障功能。与国内救援相比,中国救援力量参与国际救援会遇到哪些难点和挑战?我们的记者也采访了国家消防救援局高级指挥长王治安,来听他的介绍。V2CE-Ym1vSKLyyodbkLx6jC-晋祠千年古树焕“新生”

  中新社太原11月30日电 题:晋祠千年古树焕“新生”

  作者 高雨晴

  走进中国现存最早皇家园林晋祠,圣母殿一侧,屹立着一棵栽种于周代的柏树。作为“活文物”的它,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历经3000余年依然浓荫疏影,枝干苍劲。就在前不久,它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

  古树名木作为活的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古树名木,让这些“绿色古董”重焕新生?30日,记者探访晋祠博物馆,了解“古树医生”如何为千年古树“问诊把脉”。

  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除保存有数量丰富的古建筑、彩塑、碑刻、楹联匾额等之外,这里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数量达到122株,包括侧柏、圆柏、楸树、油松、 银杏、国槐等14种。其中,千年以上的就有29株。

  这些千年古树正是晋祠历史的见证。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介绍,今年,晋祠博物馆对这122株古树进行日常保养,近期集中力量对42株古树开展树体保护工作,目前正在对12株古树进行根部复壮。

  据了解,工作人员首先按照“先濒危、后一般”的保护原则,依次进行古树保护复壮工作,包括定向引根复壮、立地环境改良等。其次,对树体空腐、容易发生倒伏、主枝容易发生断裂的树木进行树体保护工作,如树体防腐固化、树洞修补、增设支撑或牵拉装置等。最后,对所有古树进行日常保护、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晋祠博物馆园林部主任白凯文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千年古树无损检测技术’,利用雷达监测等装置,对树洞和根系进行扫描,相当于给古树做了一个‘B超’。再根据扫描结果,为古树健康生长制定科学有效的复壮方案。”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持续对古树名木开展调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全面掌握古树名木资源现状。针对馆内古树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古树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措施。目前,晋祠博物馆古树保护率达到100%,复壮率达到85%。

  近日,晋祠博物馆被授予“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科研示范基地”称号。白凯文说,希望将古树保护技术和经验推广出去,同时引进更多科学先进的专业技术,更好地保护古树。

  千百年来,古树与古建交相辉映,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圣母殿东南侧,一株宋代种植的“螺旋柏”,因姿态奇特颇受游人青睐;王琼祠两侧,两株500年树龄的银杏树,每年秋季吸引大量游客拍照打卡。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古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自然。”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曹维明说。(完)

  福建省民间救援力量也迅速响应。18名厦门蓝天救援队队员2月9日组队驰援土耳其。这批队员中,多数队员有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救援经验,多名队员还曾参加过尼泊尔地震救援、斯里兰卡洪灾救援等国外救援行动。

  看起来,它似乎实现了某种进步,可以绕过我设置的陷阱。

  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驼铃声声再回响,祈愿牌挂得满满当当。“好长时间没见这么多人了,旅游热度超过预期。”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有霞说,景区正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定制游,丰富产品供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