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星舰”四战太空 马斯克:“取得史诗般的成就”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07 06:52:33

  中新网6月6日电(管娜)距离第三次试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进行第四次试射。

  “星舰”升空后,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星舰”的超重型助推器软着陆成功。

  此后,SpaceX又在社交媒体发帖称,“星舰”本体确认在印度洋溅落。“祝贺整个SpaceX团队完成了令人兴奋的星舰第四次飞行测试!”马斯克也发帖祝贺道,“SpaceX团队取得了史诗般的成就!!”

  多次失败

  曲折前行的“星舰”之路

  为了实现人类跨星球生存的目标,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2017年9月宣布,SpaceX将开发一枚更大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它将是有史以来个头最高、推力最强的火箭。

  一年后,这枚火箭被更名为“星舰”(Starship)。

  据介绍,“星舰”总高度121米,直径9米。它由两部分组成:底部是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顶部是飞船船舱,可重复利用。

  SpaceX设想,“星舰”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可以将航天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月球、火星等地。

  从2018年首个飞船启动样机制造开始,“星舰”的研发和测试过程,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改进和突破。

  第一次:2023年4月,升空不久后爆炸。自此以后,SpaceX对“星舰”、发射塔和发射台系统进行了改进。

  第二次:2023年11月,升空几分钟后,任务控制中心与“星舰”失去联系,被迫启动“星舰”自毁系统,但这次试飞解决了首次试射出现的关键问题。

  第三次:2024年3月,成功将助推器与飞船分离,发射升空约50分钟后,飞船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后失联,任务提前结束。SpaceX认为此次试飞取得重大进步。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说,第四次试飞的主要目标是,“星舰”飞船在保持所有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最大加热点。

  分析指出,在太空中重启“猛禽”发动机以及助推器返回发射场附近墨西哥湾某个点的情况,是这次飞行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美媒称,SpaceX正准备在2024年大大加快发射“星舰”的步伐。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官员的说法,SpaceX2024年计划进行多达九次试飞。

  月球与火星

  星际梦想何时实现?

  202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SpaceX签订合同,SpaceX将在“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中执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任务定于2025年进行。

  但在2024年1月,NASA又表示,“阿耳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计划推迟至2026年9月。美媒称,该任务的推迟,部分原因与“星舰”有关。

  《华尔街日报》曾指出,SpaceX虽然希望通过“星舰”开辟新天地,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

  马斯克近期表示,其公司正致力于在2025年年底前解决“星舰”的太空加油问题。NASA称,这是使用该飞船将人类送往月球的一项关键技术。

  尽管重返月球的目标,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星舰”并不会止步于此,它未来还要飞向火星。

  “人类有望20年内在火星自给自足”。近期,马斯克在一场演讲中说。

  马斯克在“星舰”基地发表的演讲,详细阐述了通过“星舰”项目实现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的愿景。在讨论有关火星的具体计划时,马斯克表示,他认为人类有望在大约20年内,让火星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明。

  马斯克经常谈到他在火星上建造城市的梦想,他认为,定居点需要大量人口才能自给自足。而实现这个梦想,则需要“星舰”这种运输工具,一次可以运送100多人到火星。

  不过,马斯克早就直言:“‘星舰’这个项目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

  人类的星际航行梦想是否能够实现?

  也许正如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展望未来,人类终有一天会走出地月系迈入 行星际,太空旅行可能相当复杂,但对于人类而言,每次尝试,都是里程碑。(完)

  今天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出席中国-中亚外长会期间再次强调,再复杂的危机,最终都要通过谈判化解;再复杂的冲突,最终也只有政治解决一条路。也只有这样的深刻洞察与清醒认知,真正成为国际共识,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像中国一样真正实践“三个不会”,乌克兰危机停火止战、实现政治解决,才最终可期可即。

  如今,北生所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王晓东说,北生所二期已经落成,实验室还要继续扩张,后续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些钱从哪儿来,仍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北生所现在是否还承担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性质的研究机构?这些都还没有定论。”

  这一花费约30亿美元购买30架MQ-9B无人机的计划,早在2021年就有传出。因为印美在价格和是否转让技术两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直延宕至今,据说印度政府今年可能会批准这一采购协议。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等人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们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

  从研发投入总量看,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R&D)投入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为6.32%,相较十年前的4.8%,已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平均水平。王贻芳认为,中国基础研究的问题,一方面与总体的投入比例不足有关,更关键的症结在于,6.32%的经费也没有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造成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

  这种模式下,近年来,北生所在细胞程序性死亡、感染与天然免疫等多领域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20年过去,它仍是中国科研体制内的“特区”,模式没有得到复制和推广。

林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