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观澜:座谈会,为何在温州?

来源: 直播吧
2024-06-07 07:41:57

  中新网温州6月5日电(记者 王逸飞)5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下称座谈会)在温州举行。该市成为2020年的湖州之后,第二座举办此会议的浙江城市。

  位于浙江东南部的温 州,南接福建,是长三角的最南端。自座谈会将于该市举办的消息发布以来,上述区位特性就让不少人心生“为何是温州”的疑问。其实,从这座名城“当选”,亦能体会轮值方浙江省的诸多用意。

  首先,这体现着浙江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决心与成效。

  自2019年率先编制实施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起,浙江就明确了坚持全域融入、战略协同、重点突破、合力推进的重点方向,着力形成示范区先行探索、中心区率先融入、多板块协同联动、全省域集成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全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温州,正是该省高标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代表地。虽处长三角边缘,但其并未让自身在这一国家战略中“边缘化”。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什么,是温州一直以来的思考。

  向内,激发内在驱动力。2020年开园的中国眼谷,是温州依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综合优势和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打造的眼健康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平台。其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名校全面合作的同时,孵化的一众企业逐渐实现研发、生产、销售跨长三角区域布局,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向外,培育合作带动力。多年前,温州就以创新协同为重点与上海嘉定区携手战略合作。在上海,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一期已形成“创新链接长三角、技术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化在温州”的飞地合作模式;围绕产业合作,两地共同设立1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促进新兴产业项目发展。

  其次,这呈现着浙江发挥自身优势,共建开放、活力长三角的路径与成果。

  浙江是开放大省、民营经济强省,这也是该省在一体化进程中扬“浙”所长的重要底蕴。

  去年,在携手打造开放长三角方面,浙江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累计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42个省级国际合作载体和4个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在共同营造活力长三角方面,其发布《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民营经济32条”,共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进温州、台州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政策协同试验……

  看浙江、长三角的开放与活力,以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民营经济重要先发地闻名的温州,有着诸多鲜活案例。

  成立40年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其长三角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已逐渐成形,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企业累计获授权专利9000余项,主导及参与550余项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制修订。

  再如,为提升创新能级,温州已建成大孵化器集群超537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团队)6600多家、集聚创新人才5万多人。

  第三,这展现着浙江携手沪苏皖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引领示范的期待与愿景。

  在温州,可以看到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各种成果,同样也能让人对一体化未来充满更多期待。

  日前,位于温州苍南的三澳核电项目联网一阶段工程投运。该项目6台机组全部商运后,每年可提供绿色能源525亿千瓦时,约是三峡大坝年供电量的1/2,创造年产值约200亿元,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300万吨,每年替代标煤1600万吨,让长三角绿色发展更具想象空间。

  温州永嘉镬炉村,距今年将通车的杭温高铁楠溪江站只有数分钟车程。在近年通过“文化+旅游”思路不断发展新业态的基础上,当下的镬炉村人正着力做强民宿、农家乐等,期待让乡村发展“乘风”于“轨道上的长三角”。

  在温州,在各地,一个乡村、一个项目,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步入纵深的体现,这些小切口亦诠释着久久为功写好一体化大文章的意义与价值。肩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共同使命,未来,沪苏浙皖如何携手攻坚、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值得关注。(完)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4项属于航天和太空探索领域,2022年是我国航天和太空探索突飞猛进的一年,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中关村智造大街,周围云集着清华、北大、北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因主打“硬科技”孵化,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崔永辉:“继续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推动港口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厦门的底层优势,着力推进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等模式创新发展,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积极探索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是中方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旗舰项目,是继非盟会议中心后中非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中方急非洲之所急,克服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重重困难,于2020年12月提前实现项目破土动工,于2021年11月完成大楼主体结构封顶,于2023年1月完成项目一期建设。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2月投入使用。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经济学家预测,随着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上升,今年中国经济将更快复苏。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资机构已经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中国美国商会、英国商会、德国商会等多家外国在华商会认为,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恢复中外人员往来和商务旅行,重振投资营商信心,恢复市场乐观情绪,中国将继续成为外资优先投资目的地。

  <strong>示范带动,冬奥场馆助力冰雪消费</strong>

李佳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