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龙”文物热展,国潮文创人气旺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01 17:54:15

  中新社合肥2月16日电 题:“龙”文物热展,国潮文创人气旺

  中新社记者 张强 张俊

  “龙的传人”DNA动了!

  今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春节假期,中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掀起“寻龙”热。在安徽博物院,参观者热衷在展览 和馆藏文物中探寻中国人的龙情缘。

  正在安徽博物院举行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展出了数百幅有龙元素的藏品图片和70多件有龙元素的藏品。

  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刘华伟说,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以东方神秘的独特意蕴,衍化出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承载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龙不仅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被国人所喜爱,这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见一斑。”刘华伟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广布于华夏大地。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到约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

  安徽博物院有一件玉龙,出土于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长径4.4厘米,短径3.9厘米,厚0.2厘米,全身呈灰白泛青色。

  安徽博物院策划交流部副主任管丹平说,凌家滩玉龙整体呈首尾相连造型,龙头伸出两只角,眼睛、鼻子、嘴巴雕刻精细,龙脊背上阴刻了17道斜线来表示龙的鳞甲,龙尾更钻有一个小圆孔。

  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龙虎纹四环铜鼓座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直径达80厘米。管丹平说,建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这件铜鼓座整体呈圆环形,鼓座上部用高浮雕手法塑造了张口怒吼、身体互相缠绕的龙虎形象。古人是希望当鼓声响起时,能有虎啸龙吟的气势。

  徽州木雕因具有独特、精湛的技艺而蜚声海内外。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清代龙纹镂空窗扇是徽州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记者看到,该窗扇主体纹饰为上下对称双龙图案,奔腾于云雾波涛之中,体态矫健,表情生动,极具动感。

  管丹平说,进入宋元时期,宋人对前代各种龙形象做出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蛇身、兽首、有爪、有须的中国龙形象逐渐得以固定,并沿着垄断化的宫廷龙和多样化的民间龙两条线索发展。

  3D打印的龙虎纹鼓座摆件、用木雕龙纹雀替元素设计的礼盒、手工掐丝盲盒、凌家滩玉龙数字藏品……进入春节假期,安徽博物院文创主题展示空间人气满满,40余款国潮文创新品热销,带件国风元素的龙年文创产品回家,成为许多消费者的过年新选择。

  泰国南部华侨华人互助中心秘书长魏光磊在安徽博物院参观时感言,龙的形象对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如同黄河与长江,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更是连接全球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完)

  东京电力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水罐,而且一旦发生大地震,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因此不得不对核污染水进行稀释处理后排放入海。经过处理排放的水中,放射性物质水平低,不会对海洋生物或人类构成威胁。

  斯里兰卡当地提供中文学习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杨诗源在与当地学校管理人员交流时了解到,他们正在鼓励学生报名中文课。“现在中国游客慢慢回来了,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学好中文,然后迎接中国游客,包括怎么去跟中国游客交流相处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此前也表示,中国政府发布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后,出入境人员数量逐步增加。许多国家热烈欢迎中国游客到访。近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意愿明显上升,恢复旅游活动条件更加成熟。中方本着安全、有序的原则,着手试点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主管部门将指导旅游企业周密组织实施。

<im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2/05/bc1c90c2d8d14d62aca29cfe42dac420.jpg" alt="" />

为期15天

“钱‘兔’似锦,‘兔’吉利来”

何玉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