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专家齐聚辽宁共话文化遗产传承

来源: 36氪
2024-06-11 10:27:32

  中新社锦州6月9日电 (李晛)6月9日,一场聚焦文化遗产传承、探寻文明瑰宝的交流活动在辽宁省锦州市举行,海内外考古及文博领域专家一起探讨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不管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或者其他地方,只有珍视过去的文明瑰宝,才能让文化不断传承。”当天,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在“探寻文明瑰宝 弘扬中华文化”主题新时代大讲堂上表示,澳中两国民众交往和文化交融由来已久,早在1897年,被命名为“龙”的舞龙从中国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小镇巴拉瑞特,这条已经127岁的“龙”,见证了旅澳中国人数从3万多人到60余万人的增长。他说,文化遗产传承对现代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丰琳(Marcella Festa)表示,考古学在加深人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跨越文化鸿沟以及教育未来一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学还能揭示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刻板印象或误解,扮演着“挑战和重塑叙事”的角色。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就揭示了中原以外的丰富文明,证明了亚洲不同地区之间的密切关系。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指出,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多元一体的文明,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星斗一样璀璨,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多种不同的文明 体系,在发展蔓延的过程中碰撞、汇合和交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文化与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钟栎娜说,辽宁是沟通东北亚与西方世界的锁钥,还是游牧区和农耕区交汇的地方。厚重的文化来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决定了辽宁的独特价值。到访辽宁可以让海内外朋友看到更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让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集体记忆,愿大家一起努力,薪火相传,守护文明之光。”敦煌艺术家常沙娜如是说。(完)

  中国大陆知识界对云汉教授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喜欢也有不喜欢的。他的研究本身是在研究中国大陆到底是怎样崛起的,有什么发展规律。对他喜欢与否,这都不是他的本意,他还是在客观地探讨东亚模式、中国模式。云汉教授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人,作为社会科学家,他是从经验出发、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出发。我对他比较了解,基本是同时代的同行。

  据悉,1月10日,陕西省十部门印发通知,决定于2023年1月至3月联合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以及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活动的主题为“春风送真情 援助暖民心”。

  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向世人昭示了“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

  <strong>问题八:</strong> <im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2/08/421890e83b5e45639195b4580b996d52.jpg" alt="" />

  “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也必将遇到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与挑战。”戴焰军分析认为,在开局起步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实现目标的自信,更要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和精神准备。

  作业采用灌草混播方式,选用冰草、驼绒藜、绢蒿、锦鸡儿、无芒雀麦等五种多年生优质草种,确保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又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提高了退化沙化草原植被覆盖度、产草量和草群品质。由于项目要赶在冰雪融化前完成,新疆库车市草原管理部门和作业单位克服冬季风大、严寒等不利因素,赶工期、抢进度,全力以赴确保项目按时完工。

李俊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